(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上海授牌首批15個“美術新空間”,使藝術走出了美術館、畫廊等專業藝術場所,拓展了城市美育的空間,成為“社會大美育”的新課堂;首推“城市美育日”,推動上海市民文化節步入“社會大美育”時代;“打造100個‘社會大美育’課堂、推出5000場藝術普及教育活動”被列入“上海市為民辦實事”項目……今年以來,“美育”成為上海文化熱詞。
如何把“社會大美育”持續做深做實?由上海市美術館協會牽頭主辦的“美術館與城市的美好生活”主題活動,近日在浦東碧云美術館舉行。滬上多家美術館、藝術機構、空間負責人齊聚一堂,分享運營過程中的實踐案例和經驗,推進藝術展覽、公共教育、品牌、文化等方面的聯動,推進“社會大美育”。
過去,想要欣賞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的展覽,必須走進那座巍峨的“東方之冠”。如今,在社區、地鐵站,甚至一座停車棚里,都有機會看到中華藝術宮的展品。市民在南京東路地鐵站內,以及位于東昌新村的星夢停車棚,均有機會看到中華藝術宮的藝術項目。
上海申通地鐵集團有限公司黨建工作部公共文化主管金生華介紹,過去30年來,上海地鐵始終致力于將文化藝術融入車站空間,讓行進在城市地鐵中的人們受到地鐵公共文化潛移默化的熏陶,也有效提升了城市公共空間文化品位。前不久,上海地鐵與中華藝術宮合作舉辦了“何謂海派系列大展之新海派,新力量”,邀請3位青年海派藝術家在南京東路站展出了11幅原作。其中有一位參展藝術家坦言,南京東路站日均客流60萬人次,即便只有1%的乘客在途經時愿意停留欣賞,那么該展覽平均每天受眾就是6000人,這個數字與普通美術館的日均客流相比更顯可觀。金生華認為:“如果將上海地鐵的客流比作分母,美術館受眾比作分子,在地鐵空間內引入的每一次美術展覽,都可以大量增長分子數量,讓越來越多的人愿意主動走進美術館,感受藝術之美。”
東昌新村是陸家嘴的一座老舊小區,這里的星夢停車棚,則被評為上海首批“美術新空間”之一,居民在存取自行車時,就能與藝術展開對話。“社會美育一直是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的重要職責,人民在哪里需要美術,美術館就會把美術的力量延伸到哪里。”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黨委書記王一川表示,該館正結合海派藝術資源和城市公共文化空間,打造“無墻美術館”。將藝術原作帶到地鐵站、社區停車棚等更多的社會公共空間,為市民提供了與美同行的契機,使美術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在生活中提高審美素養和能力,也將為專業的藝術機構培養更多潛在的觀眾群。未來,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還將繼續深化與專業機構、學校、社區的合作共建,加強協同、發展與成果共享,持續在相關社區開展系列藝術社區項目,通過參與式的展覽和公共教育活動,構筑充滿活力的藝術空間。
作為此次活動的東道主,浦東碧云美術館則正在進行“社區型美術館的實踐與探索”。館長林薇表示,碧云美術館所在的碧云國際社區,地處外高橋、張江、金橋三個片區的交界處,覆蓋這三個片區的工作與居住人群,因此也一直在探索如何將區域內的觀眾吸引至美術館內。著眼于塑造社群文化,社區型美術館應運而生,形成讓人和人之間的情感和意識相遇的場所。
2020年到2022年,碧云美術館共舉辦了約260場公共教育活動,其中一部分進入周邊的學校、企業、國際社區。美術館內也設置社區藝術角,既展示公共教育活動進入學校、企業的成果,也展示上海的社會團體、志愿者的工作成果。即便在2022年,美術館也沒有停止工作,持續以線上展覽和公共教育活動療愈他人。林薇說:“我們一直在思考的是美術館如何帶給他人美好。社區型美術館應通過公共教育活動,傳遞正向的、溫暖的情感。”
“美育可分為家庭美育、學校美育、社會美育。在社會美育領域,美術館起到的作用至關重要。”上海市美術館協會會長朱剛表示,美術館是社會文化建設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彰顯上海文化品牌標識度,弘揚城市精神的重要載體。近三年來,全市美術館共舉辦展覽2085項,公共教育活動9082項,接待觀眾1128萬人次,全市28個美術館免費對公眾開放。他說:“我們不僅希望更多觀眾走進美術館,美術館也能主動走進社區、樓宇、學校,將它的藏品、展覽、研究資源帶給公眾,助力美育事業發展。”
曹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