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長城汽車舉報比亞迪的消息,瞬間刷爆了整個汽車圈,行業外對于這個事情多少有點懵,但業內對此卻并不感到意外。如果說去年前年國內新能源汽車的“較量”,還是爭奪入選資格的話,如今這種級別的“較量”,則進入了深層次的“叫陣廝殺”階段。
(資料圖)
尤其是今年以來,伴隨著各大頭部新能源車企紛紛宣布降價售車,之前就已經熬不住的合資汽車,先行頂不住而宣布大力度降價,隨后降價的浪潮開始席卷全行業,這給其他新能源車企也帶來了巨大的壓力。而在這種壓力背后,行業共識也逐漸顯現。
配圖來自Canva可畫
油電同價背后的行業共識
5月25日,比亞迪宋Pro DM-i冠軍版正式上市,攜五大顛覆、四大煥新震撼登場,官方指導價13.58萬元—15.98萬元,正式開啟A級SUV油電同價新時代。而在比亞迪喊出“油電同價”的同時,長安汽車、賽力斯、廣汽本田等車企,都紛紛宣布了自己的“油電同價”計劃,一些強勢的外資車企如美系、德系、日系等諸多車企,也在根據中國市場的變化,紛紛調整自己的價格,“油電同價”自是題中之要。那么,“油電同價”為何能夠在當下迅速成為一種行業風潮,引發全行業跟進呢?
首先,基于中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逼近30%的現實結果,汽車新能源化轉型已經是大勢所趨,“油電同價”是市場進一步成熟之后的必然選擇。眾所周知,“油電同價”并不是一個新詞語,早在2021年之前沃爾沃就曾打出了這個口號,其意在消除消費者在同等價格下,到底是選擇油車,還是電車的顧慮而設計的,但在兩年之前市場對此反響平平,因為當時電車的滲透率還比較低,其整體沒有規模優勢,很難將價格打下來,電車降價到油車水平,可能會出現“賠本賺吆喝”的局面。
但時過境遷,經過兩年多的發展,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已經漸趨成熟,新能源汽車在整個市場崛起之勢已經難以阻擋,同時電車降價是大勢所趨,而且因為特斯拉、比亞迪、埃安等眾多電車品牌的迅速發展,電車規模效應已經具備,電車成本下降有了現實依據,這是大型車企愿意做“油電同價”嘗試的原因所在。
其次,自主車企與合資車企在中國市場攻守轉換,自主車企擁有了更多的定價權,因而可以率先發起“油電同價”的倡議。2016年是合資車的高光時刻,那時候以及之前的幾十年,其在中國一直牢牢地掌控著定價權。然而進入2023年,合資車已經難以掌握定價權了。數據顯示,過往兩年合資品牌在華市場份額失守50%紅線。其中,德系跌至20%,日系下滑至15%左右,美系萎縮至10%,韓系和法系只剩下1%左右的份額。
在市場份額持續萎靡之下,各路合資車企紛紛祭出了“殺手锏”,很多車企的國內售價甚至國外還低。比如全新奔馳EQE的起步價,比進口價低了21萬元,而且不少車企還出了“油電倒掛”的情況,這在之前是從來沒有的,合資車企的“讓步”可見一斑。
因此站在局中,每一個車企對“油電同價”的感受是不同的。比如,作為此輪“油電同價”的發起者,比亞迪打出的口號是“油電同價、顛覆燃油”,其目標顯然是要搶占同級別燃油車的市場份額;而對于長安等轉型之中的車企來說,加入“油電同價”則是為了加快自身的電氣化轉型;對于合資車而言,經過過去兩年的發展,其在中國市場已經逐步喪失定價權,打出“油電同價”更有被迫跟進的意思。總之,在行業發展尚有空間、價格戰此起彼伏之下,各路品牌車企對于“油電同價”形成了全新共識。
正在加速的淘汰賽
放在全行業來看,“油電同價”是在行業進入全新洗牌期的情況下做出的,因此其影響力可能并不限于“燃油車”。
一方面,“油電同價”對車企本身的條件有很大要求,對于很多車企而言“貿然跟進”同樣需要付出很大代價,或將加速我自淘汰。
毫無疑問,近年來國內新能源汽車,能夠發展如此迅猛,國家的補貼和扶持政策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進入2023年,隨著國家補貼的退潮,整個行業面臨再一次的洗牌和重塑。從整個行業來看,除了特斯拉和比亞迪等少數頭部車企,其它新能源車企都免不了“賠本賺吆喝”的尷尬境地。
然而,比“賠本賺吆喝”更加危險的是,很多車企壓根沒意識到自己的處境,甚至認為通過喊喊口號,就可以避免自己被“顛覆”的命運。比如,有些合資車品牌,現在還在玩“油改電”,有些車企甚至拿著落后中國自主車企一代的智能化產品作為核心賣點,這都屬于認不清形勢。
與之相比,有些車企則相對明智的多,與其坐等新能源汽車來“顛覆”,不如自己親自參與,至少還可以將自家的新能源品牌(如奔馳寶馬等)作為燃油車的平替,做到“肥水不流外人田”,吃一波新能源汽車的紅利。不過即便如此,做“油電同價”的合資車企,在成本壓力之下也將為如何定價而痛苦(比如很多豪車出現了價格“油電倒掛”),其參與過程本身也并不會太輕松,畢竟很少有車企能夠跟比亞迪等車企相比,可以做到一年賣出180萬臺新能源電車,同時還能夠做到垂直供應鏈整合。
另一方面,“油電同價”相當于在消費者心中樹立了一個價值錨,并且作為電車“降價”的一部分,對所有的電車定價發生傳導效應。
盡管近年來國內的新能源汽車基礎設施,已經越來越完善了,但消費者出于續航、體驗等方面的考慮,依然會在選擇新能源還是燃油車等方面存在顧慮,價格是其中重要的一環。對于那些青睞于新能源汽車,但是手頭資金不夠的人而言,找一個不錯的同品牌油車也會在其考慮范圍之內。但“油電同價”出來之后,消費者基于價格方面的顧慮多少會減少一些,這對于車企爭取這部分用戶有相當大的幫助。
放眼行業,“油電同價”的傳導效應不容忽視,尤其是那些技術上無力支持高價,規模上又無法比肩頭部車企的新勢力們,必然面臨不小的沖擊。類似比亞迪宋和秦這樣,直接舉起價格“屠刀”殺進來,對于品牌力不強的新勢力企業,自然有個不小的震懾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