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利息再降低 哪些低風險資產還能配置?_觀察

2023-06-08 09:07:34

進入6月后,多家國有大型商業銀行下調部分存款利率,人民幣活期存款利率調降5個基點,部分定期存款利率下調10個基點。

此次銀行再度下調利率的主要原因是銀行面臨著的息差收窄壓力。原銀保監會公布的數據顯示,商業銀行凈息差從2020年年末的2.10%下降至2022年年末的1.91%,下降了19個百分點。其中,大型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銀行、城商行、農商行的凈息差分別從2020年年末的2.05%、2.07%、2.00%、2.49%下降至2022年年末的1.90%、1.99%、1.67%、2.10%,分別下降了15基點、9基點、33基點、39基點。

除息差收窄原因外,存款定期化進一步加劇,長期限存款占比提升也是商業銀行付息壓力走高的原因。自2022年開始,銀行體系中的存款就呈現出定期化傾向,1年期以上存款增量占比明顯上升。進入2023年后,企業與居民存款均繼續呈現明顯的定期化特征。


(相關資料圖)

截至2023年4月末,定期存款占境內存款的比重為53.2%,較年初提升2.1個百分點。其中,居民定期存款占居民存款、企業定期存款占企業存款比重分別為71.2%、67.8%,較年初分別提升3.1個百分點、1.9個百分點。特別是對于大型國有銀行而言,因核心負債占比更高,受存款定期化拖累更為明顯。

從上市銀行存款端平均久期來看,該數據被不斷拉長,由2019年年末的7.3個月升至2022年年末的9個月,這表明存款人盡可能將定期存款的期限拉長。

隨著銀行存款“再降息”,部分存款人可能將資金轉向其他風險較低的投資方向。2022年四季度,銀行體系存款規模大幅增加,部分與理財市場凈值大幅度回撤,資管產品縮水,居民存款回表相關。2023年4月份以來,季節性效應消退、市場利率下行和“類活期”存款控價,推動了儲蓄存款再度搬家至理財市場,現管類、貨幣類凈值化產品明顯增長,同步推動以同業存單為代表的貨幣市場利率進一步走低。

如果存款離開銀行體系,短期來看哪些產品是相對安全又有相對高收益回報的呢?和股市的波動喧鬧相比,債市反而顯得歲月靜好。

Wind資訊統計顯示,截至2023年5月底,債券型基金的平均收益率達到1.71%,99%左右的產品在年內獲得了正收益,共有1850只債券型基金最新單位凈值創新高。

債券型基金走高的主要原因就是市場無風險收益率的下滑,尤其是最具代表性的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一路下行,推動債券價格也一路上漲。2023年2月份,十年期國債收益率在2.92%附近震蕩;3月份,十年期國債收益率在2.88%附近徘徊;到了4月份,十年期國債收益率快速向下突破,一路下探到近期的2.7%。

6月5日,財政部記賬式附息國債(10年期),面值總額860億元,招標結果為票面利率2.67%。

中金公司認為,銀行貸款和存款利率今年都有望低于去年,債券收益率也很可能會低于2022年,10年國債收益率可能逐步走低到2.5%甚至更低的水平。對投資者而言,買入并持有債券依然是性價比最高的投資策略。

那應該買入短債基金還是中長債產品呢?從避險的角度看,短債基金或許風險更低一些,因為久期越短,對利率的敏感性就越低,債券價格的波動就越小,流動性也會越好,而中長債基金則可以鎖定利潤。

關閉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