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廬記》:武大教授用古典小說氣質描摹鄂地煙火畫卷|新書架

2023-06-12 16:45:13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近年來,武漢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文學理論家於可訓,涉足小說創作,成績斐然。2023年6月,於可訓創作的中篇小說集《魚廬記》由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書中收錄三篇小說:《魚廬記》《三十功名》《護工老陳》。

於可訓(出版社供圖)

在《魚廬記》中,作者借由湖邊人家對魚廬息息相關的生活聯系與情感眷戀,敘述了自20世紀初到當代的幾代人的悲歡離合,展現了歷史大潮中人們的奮斗與熱愛。舒緩流暢的筆調里,時間宛如平緩浩蕩、波光粼粼的河流,讀來氣韻綿密,令人回味無限。《三十功名》講述1977年的武漢,一個三十歲的人,重拾夢想,參加高考的年代記憶。《護工老陳》聚焦于當代武漢,講述城內與城外,人們相守相望、互幫互助的獨特回憶。

《魚廬記》封面圖

無論時代背景如何變幻,小說里的蕓蕓眾生始終懷有一份溫情。即使是面對時代的陰云,這些小人物也以善良和努力應對,展現了歷史大潮中人們的奮斗與熱愛。鄂東鄉野的風土人情畫卷,在作者頗具中國古典小說氣質的文筆描述下徐徐展開。

自1982年于武漢大學任教以來,於可訓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研究與評論。其代表性專著主要有《小說的新變》《批評的視界》《文學風雨四十年》(合作) 《中國當代文學概論》等。

於可訓說,《魚廬記》不是為人立傳,而是為魚廬立傳。“我的家鄉是湖區,從前家家都挖了魚廬,形如一口水塘。魚廬就像各家各戶的水產倉庫,平時食用,逢年過節要用的水產品,大多出自魚廬。魚廬也像人一樣,經歷著時代變遷。”他還表示,自己只想做一個說故事的人,“我只挑那些故事性強的人和事,或者說是帶有傳奇性的人和事,說給讀者聽。因為這些人事,都掛在歷史的屏風上,所以看上去也像一部展開的歷史。我喜歡唐人傳奇《虬髯客傳》的寫法,李靖、紅拂、虬髯客的故事,從這些非情節化的寫法中,你看不到人物性格發展的邏輯,但卻不能不承認,這些人物個性突出,特色鮮明,躍然紙上,呼之欲出。”

關閉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