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秧苗不能插得太深,太深容易死苗,也不能太淺,太淺容易漂秧。”“這個地方的田埂應該再堆高一點。”正值水稻種植期,鳳慶縣小灣鎮小灣村的村民們在合作社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在水田里忙著整地、起苗、運苗、插秧,呈現出一片繁忙景象。
小灣鎮地處山區,坡耕地多,區域地勢高差大,田間取水難,耕種條件差,“小、短、陡、彎、碎”的耕地條件嚴重制約農業生產。近年來,通過土地整治提質改造項目的實施,農田地塊實現了“小并大、短變長、陡變緩、零變整”,修繕疏通水渠,鋪設引水管道,及時疏通供水“脈絡”,還配套了生產道路、水利灌溉等基礎設施,真正實現了路通暢、渠配套、旱能灌、澇能排的現代土地利用模式,不僅有效解決了山區播種管理“下田難”“作業難”等問題,還有效提升了耕地的利用率,助力現代化高效農業生產良田建設。
“2023年,小灣鎮土地整治提質改造項目進入監管期。自項目實施以來,小灣鎮統一部署,集中實施,引進種植專業合作社和種植大戶種植水稻。在種植管護中,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以綠色生態有機種植促進農戶增收致富。”小灣鎮農業農村服務中心工作人員王志華說。
“糧田”變“良田”,增產增收是關鍵。小灣鎮通過積極向廣大群眾宣傳“旱改水”項目的重大意義和相關政策,對改造土地集中進行承包,發揮專業種植合作社優勢,將承包土地交由合作社統一種植,實現集中連片規模化經營。農戶在獲得土地租金的同時,還能到合作社務工,從事水稻種植,讓農戶獲得“地租+勞務”雙份收入。
“我們合作社從2021年開始在土地整治提質改造項目區域內種植水稻。去年畝產量平均1400斤,今年秧苗長勢更好,畝產量有望突破1500斤。”鳳慶縣杰鴻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周正明介紹道。合作社通過集中統一經營種植的方式,優化規范了水稻種苗培育、病蟲害防治、收割晾曬、加工包裝、統一銷售等生產標準,并聘請水稻種植技術能手指導監管水稻生長全程問題,根據地域差異,引進適合的水稻良種,有效降低了農業種植成本,提高了產出效益。
小灣鎮旱田改水田,不僅盤活了土地資源,有效促進農業生產節本增效,而且優化了農業種植結構,推進了農業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發展,大幅提升了農業生產質效。(通訊員 楊 雪 肖青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