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大眾ID.4x撞擊收費站混凝土護樁的新聞上了熱搜,該事故造成車內四人全部死亡。事故車為網約公司車輛,事故發生時車上包含一名司機和三名乘客,車輛撞擊后約5秒就發生了車輛劇烈燃燒,新能源車安全性再次引發熱議。事故發生時車輛撞擊速度還沒有官方公布,網傳速度達到了100km/h,筆者從事故撞擊視頻和撞擊后車輛殘骸來看,撞擊速度應該不低于80km/h。
事故視頻
(資料圖片)
關于人員死亡原因,焦點大部分集中在車輛搭載的三元鋰電池和電池包防護設計上,根據“海恩法則”,任何一次重大事故的背后,原因絕對不是單方面的。筆者分析主要有以下三點原因!
人員因素
根據杭州市公安局高速公路交通警察支隊發布警情通報稱,事故發生時間為6月5日5時43分。從網上其他信息了解到,事故車輛隸屬杭州明德網約車公司,發生事故時正在執行運輸乘客的任務。從事發時間、車輛運營屬性以及車輛徑直撞擊路線,大概率可以確定該司機通宵執行網約車的運營任務后疲勞駕駛引發了事故,亦不排除司機醉酒駕駛得可能。這是釀成事故的主觀原因。
撞擊物為特殊形狀
從事發視頻看到,車輛在不減速的情況下直接撞上了高速收費站水泥島頭,新聞里面很多將其描述為水泥墩,該結構與其說是水泥墩更像是一個楔形結構!該類結構的設置主要是為了保證車輛在高速發生事故時,不會直接沖向收費站工作人員而設計的保護結構。在日常市區路況中也存在有類似的結構,還記得不久前林志穎駕駛的特斯拉ModelX 撞擊電線桿起火事件,差點因此丟了性命。
事故現場
高速收費站島頭楔形結構
林志穎車輛撞擊事件
車輛為何被動安全失效?
車輛被動安全失效是本次事故眾多網友關注的重點,核心焦點是車輛碰撞后不到5秒的時間就起火燃燒,沒有留給車主足夠的逃生時間。主要有兩個方面的質疑:1、拿了中保研碰撞成績優秀的ID.4X為何在本次事故中未展現出良好的機械性能。2、車輛電池包不滿足國家對電池包熱失控后5分鐘逃生時間的要求。以下筆者從客觀的角度給大家分析原因。我們先看幾次車輛事故發生的過程,事故分別經過了三個階段,撞擊-冒白煙和起火劇烈燃燒,這是典型的三元鋰燃燒過程,具體為在車輛撞擊后,三元鋰電池熱失控開始冒出白煙燃燒,燃燒過程釋放氧氣,大量的氧氣對燃燒起了助燃作用,火焰瞬間冒起,連續的鏈式反應最終釀成了悲劇,從視頻可以直接分析得出,碰撞后電池包的三元鋰電池受到了嚴重擠壓或者穿刺觸發了熱失控。
事故視頻
我們先看看,為什么拿了碰撞優秀成績的結構為什么沒有起到保護作用。在此之前,我們先要了解車輛的碰撞測試都做了哪些事情?車輛碰撞測試分為正面碰撞和側面碰撞。而正面碰撞又分為100%正面碰撞、50%正面偏置碰撞、40%正面偏置碰撞及25%正面偏置碰撞,隨著碰撞面越小,對車輛結構強度要求越高。但是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擁有汽車剛度最高的大梁和A柱的承力。
25%偏置碰撞
碰撞力的傳遞
而從事故現場車輛殘骸以及事故過程視頻來看,車輛是高速對中的撞擊了水泥島頭,這樣的過程有兩處與試驗不同的地方。1、事故撞擊的楔形結構與試驗的平面結構不同,事故發生過程水泥島頭就像一把尖刀,直接捅穿防撞梁最終侵入到底盤電池區域。2、作用部位只有防撞梁,汽車大梁和A柱高強度鋼的保護作用有限。客觀來說,這樣的沖擊點和沖擊速度,無論哪個品牌的車都是一樣的結果。
事故現場
最后就是電池包是否滿足國家標準要求的問題。我們看看標準的原文是如何描述的,該標準為GB38031-2020《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原文筆者直接截圖如下:
GB38031-2020《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
標準指的是,電池包內部單個電芯發生熱失控引起的熱擴散,需要給司乘留足5min的逃生時間,這項標準內容要求的是車輛對單個電芯熱失控車輛的應對能力作為考核標準,但從本次交通事故撞擊損毀程度和上述分析的撞擊點來看,不屬于同一個場景,是比標準規定更加惡劣的場景。
以上兩點因素的共同作用,是本次事故被動安全失效的主要原因。不吹不黑,大家如果覺得哪里筆者分析得不對的,歡迎指正!
結語
經過本次事故分析,應該也讓大家明白了應對新能源車輛撞擊的方法。如果某天新能源車出現了不得不撞擊的情況,可以采用側面摩擦減速、100%正面碰撞等利用車輛本身結構來保護自己,同時絕對不能利用柱形或者楔形等作為碰撞對象。
最后祈禱死者安息,祝愿各位一路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