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演出第一場 昆劇《牡丹亭·尋夢》
【資料圖】
成功的花兒
人們只驚羨她現時的明艷
不知當初她的芽兒
浸透了奮斗的汗水和青春的磨煉
唱念做打奏響錦繡梨園,生旦凈丑演繹盛世華章。4月24日至26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主辦,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中國戲曲學院共同承辦的第四屆“梨花杯”全國青少年戲曲教育教學成果展示活動(南京)在江蘇大劇院舉辦。
本屆“梨花杯”南京站展示活動為期3天,展示內容涵蓋劇目展演、戲曲教學研討會、教師示范課3個部分。來自上海、浙江、安徽、福建和江蘇的11所藝術院校分別展示了京劇、昆劇、錫劇、揚劇、越劇、婺劇、紹劇、黃梅戲、高甲戲等劇種,綻放出迷人的盛春光景。
相較往屆,本次展示活動的多個“首次”尤其引人關注——首次在北京之外按地域進行多劇種展示,南京為展示首站,展示活動還將在山東濟南、湖北武漢等地進行;首次將戲曲器樂伴奏專業納入展演范圍,為廣大戲曲伴奏教師提供舞臺實踐展示機會;首次在評選階段設立戲曲基本功、“絕活兒”、特色曲牌等評審考察內容,更加注重對于戲曲基本功的考察和學生專業基礎能力的全面培養,使得展演水平更精湛,舞臺呈現更完美;首次設置教師示范課和戲曲教育教學專題研討會,越劇、黃梅戲、昆劇3個劇種的優秀教師以公開課的形式展示戲曲精品課程,在傳授戲曲唱腔、身段基本功等專業主干課基礎上,讓師生體會戲曲表演的“四功五法”,體驗戲曲藝術的“情技合一”。
為進一步擴大活動影響,鞏固成果,展示活動還面向全國戲曲專業教育教學機構征集戲曲教育教學類論文,從理論層面深入研究探討戲曲傳承工作。此外,本次展示活動還充分發揮媒體矩陣傳播效應,為優秀戲曲教學成果轉化推廣構建平臺,為教育單位和藝術創作生產單位緊密對接牽線搭橋。
以戲會友,感受錦繡梨園的身段神韻;切磋技藝,品味唱念做打的程式之美。展示活動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線上傳播點擊量突破千萬,為全國觀眾呈現了一場風格多樣、精致細膩的戲曲盛宴。
學生展演第一場 揚劇《擋馬》
學生展演第一場 錫劇《三請樊梨花·初請》
劇目展演:經典演繹精彩紛呈
4月24日至25日,本屆“梨花杯”南京站學生展演在江蘇大劇院精彩亮相。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長劉冬妍,中國戲曲學院副院長張堯,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書記、廳長楊志純,副廳長錢寧出席活動并觀看首場演出。
首場學生展演的8段折子戲中,江蘇占據4席,從昆劇《西廂記·佳期》到清麗幽婉的《牡丹亭·尋夢》,再到硬橋硬馬的揚劇《擋馬》、錫劇《三請樊梨花》《蘆花蕩》,東道主先聲奪人。來自長三角和福建兄弟院校的同輩選手同樣身手不凡,第二場學生展演中,紹興藝術學校的學生奉上紹劇經典曲目《斗姆閣·打半山》《搖錢樹》,浙江音樂學院的學子將昆劇傳統武生戲《林沖夜奔》帶上舞臺,展現了不凡的表演功底。安徽省黃梅戲藝術職業學院學生帶來的《白蛇傳·斷橋》《八大錘》,用耳熟能詳的經典傳奇將觀眾帶入神話和歷史故事中。來自福建泉州藝術學校的學生帶來高甲戲《妗婆打》,表演輕松幽默,觀眾笑聲、掌聲不絕于耳。這些展演劇目主題鮮明,讓人們感受到戲曲新人的青春氣息和精湛技藝。
4月26日晚,來自浙江音樂學院、安慶師范大學、江蘇省戲劇學校、蘇州市藝術學校等的教師用一臺教師展演專場展示了嫻熟的舞臺技藝,得到滿堂喝彩。浙江音樂學院胡山崗演唱越劇《江姐》,唱腔調性板式變化豐富,情感表達愛憎分明。安慶師范大學劉國平的黃梅戲《羅帕記》選段,扮相沉穩,聲情并茂,極富舞臺感染力。江蘇省戲劇學校的汪雅文在京劇經典劇目《扈家莊》中塑造的扈三娘英姿颯爽、驚艷全場。同樣來自江蘇省戲劇學校的楊勐在京劇《金錢豹》中展示了武生絕活,引得滿堂喝彩。值得一提的是,蘇州市藝術學校教師王悅麗與學生共同展示《牡丹亭·尋夢》一折,作為指導教師,她表示,與學生相比,她更加注重內心戲的描摹展示。“要將杜麗娘夢醒后留戀夢境、難以釋懷的情緒展現出來。”王悅麗說。
學生展演第二場
教師示范課:展現戲曲藝術“情技合一”
4月26日,本屆“梨花杯”南京站教師示范課在江蘇大劇院多功能廳精彩開講。越劇、黃梅戲、昆劇3個劇種的優秀教師以公開課的形式展示戲曲精品課程,把教學過程展現在舞臺上,讓師生互鑒交流、拓寬視野。
浙江音樂學院教師金彩芳在《陳三兩·罵堂》越劇劇目示范課上,引導學生學會角色分析與塑造方法,培養學生自我探究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安徽黃梅戲藝術職業學院教師張引在《黃梅戲身段指法教學》示范課中,通過對自然、動植物等物象的模擬和表達,訓練學生頭、肩、肘、腕、手指、腰、腿和步法協調運動;浙江藝術職業學院教師繆海潔在《情探·行路》越劇劇目示范課上,用“名家連線”的方式,帶領學生了解該劇創作意圖,滲透守正創新的戲曲人精神;蘇州市藝術學校教師趙晴怡《身段宮扇組合——立扇下指式教學》課堂中,將昆曲身段宮扇組合動作深入講解,激發學生自主探究能力,領略昆曲身段的內涵與意蘊。
教師展演專場
戲曲教學研討會:在守正創新中傳承發展
4月26日,本屆“梨花杯”南京站戲曲教育教學專題研討會舉行。與會專家圍繞戲曲劇目教學的規范性,戲曲基本功、把子功課程教學法與教材建設,新時代戲曲人才培養的因材施教方法,戲曲專業教師的培養與規范等主題進行深入探討。
會上,4位論文獲獎者圍繞獲獎論文發言。安徽藝術學院戲劇學院教學督導、副教授鄒榮學分享心得:“可以通過類比法、比較法、討論式教學等進行‘戲曲寫意’教學方法創新。”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副教授楊曉浤認為,應當探索戲曲人才成長規律,有針對性地分類施教。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助理研究員蔣羽乾從多維角度梳理唱腔教學、身段教學和劇目教學。浙江音樂學院副教授何晶認為,課程中要融入課程思政內容,引導學生樹立民族自信與文化自信。
座談交流環節更是氣氛熱烈,近20位專家學者“疑義相與析”,嵊州越劇藝術學校黨委書記、校長錢江南說:“既要嚴師也要名師,雙管齊下,才能出現戲曲的新苗。”江蘇省演藝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經理,一級演員李鴻良則建議把名師請進戲校,讓舞臺上的老戲骨為培養戲曲學生發光發熱。
通往羅馬的道路有千萬條,中國戲曲學院副院長張堯在總結發言中主張,突出問題導向、運用系統思維,來研究解決戲劇教育培養的方法。
第四屆“梨花杯”南京站戲曲教育教學專題研討會
滋蘭樹蕙新時代:江蘇多措并舉推動戲曲人才建設
“梨花杯”南京站展示活動為戲曲人才培養提供了新經驗、探索了新路子,也為江蘇持續深化戲曲教育改革創新注入強大動力。
江蘇是文化大省、戲曲重鎮,在戲曲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百戲之祖”昆曲的發祥地,與京劇的形成有很深的淵源,還擁有錫劇、揚劇、淮劇等10多個地方戲曲劇種,具有濃郁的地域文化特色。
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對戲曲教育秉持戲曲傳承發展的初心,以戲曲藝術人才培養為己任,在傳承中求創新、在創新中謀發展,多措并舉推動戲曲人才建設。
創新行業職業教育管理模式。組建江蘇省文化旅游職業教育行業指導委員會,搭建產教融合、校企校團合作平臺。建立省級督學專家組,對全省藝術職業學校進行教學指導和辦學水平評估;定期舉辦專業教師技能比賽、班主任技能比賽,打造骨干教師隊伍;開展全省藝校文化課教考分離工作;連續10年組織一線教師走進課堂觀摩和評價教學活動。
提升戲曲職業教育質量。深化院校劇團合作和定向委托培養,全省8所藝術職業學校開設了昆曲、錫劇、揚劇、淮劇等地方戲曲專業,率先探索“小昆班”“小京班”等戲曲專業學生免費培養模式。先后培養出張繼青、黃孝慈、石小梅、顧薌、倪同芳、王芳、柯軍、周東亮、李政成等多位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以及一批知名戲曲編劇、導演、音樂、舞美藝術家。上述藝術學校已成為培養戲曲名師名家的搖籃,為舞臺藝術創作生產形成“江蘇現象”提供了有力支撐。
在本屆“梨花杯”南京站展示活動中,江蘇共有4所專業院校師生參加展示展演,充分展示了江蘇在戲曲教育教學方面的強大實力。江蘇省戲劇學校為江蘇各級文藝院團“訂單式”培養戲曲專業演(奏)員,培養了大批優秀戲曲藝術人才,畢業生中有16位獲戲劇梅花獎,有國家級非遺傳承人5人、省級非遺傳承人21人。蘇州市藝術學校創新建立現代藝徒制,由校內專任教師、院團演員(師傅)和名師名家組成“三導師”教學團隊,實現學生、學徒、演員“三身份合一”。揚州文化藝術學校堅持本校教師穩定教學、名家大師駐校教學、院團名角參與教學、高校專家把脈教學“四教融合”。遵循“京昆打底、劇種立身”的原則,不斷夯實學生的基本功和把子功基礎。無錫文化藝術學校以建設錫劇藝術人才教育基地為目標,加強錫劇表演重點學科建設,實施錫劇優秀人才重點培養方案,充分發揮在錫劇教育領域的優勢。
此外,在江蘇省委、省政府的指導下,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還積極爭取教育、財政、編制部門的支持,籌建省屬全日制本科高校江蘇戲劇學院,將填補江蘇省戲曲本科教育的空白,推動新時代江蘇戲劇事業繁榮發展。
作為會聚和培育全國優秀青少年戲曲人才、展現和交流戲曲教育教學最新成果的權威平臺,本屆“梨花杯”南京站展示活動的成功舉辦拉開了戲曲教育創新發展的大幕,一場戲曲藝術薪火相傳、戲曲人才競相涌現的大戲正在上演,盛開的梨花令人歡欣,成長的果實令人期待。
參與展演活動的師生嘉賓合影
(文圖均由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提供)
延伸閱讀:
北京:“五一”假期千余場精彩演出,邀市民游客大戲看北京 藝術 | 柳子戲演員尹春媛獲第31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新人配角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