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 | 鋼琴大師布赫賓德重返國家大劇院 權威演繹全套貝多芬鋼琴奏鳴曲

2023-05-11 09:24:30

5月9日晚,鋼琴大師魯道夫·布赫賓德重返北京國家大劇院舞臺,奏響貝多芬的5部鋼琴奏鳴曲,并將在未來的9天內用一共7場音樂會呈現貝多芬全套32首鋼琴奏鳴曲,帶來一次極具藝術震撼力的音樂“馬拉松”。當天上午,布赫賓德在國家大劇院大師俱樂部出席媒體見面會,暢聊自己的貝多芬情懷與藝術人生。

9天7場貝多芬“馬拉松”致敬“樂圣”

貝多芬的32首鋼琴奏鳴曲完成于1795年至1822年,幾乎貫穿了貝多芬的音樂生涯,堪稱一部黑白琴鍵上的“貝多芬自傳”。從早期對自己獨特音樂個性的初步探索,到中期的熱情、激烈、磅礴的色彩和對奏鳴曲表現力和套曲結構功能的拓展,再到晚期深刻的哲理性及浪漫主義的藝術思維。在每一部鋼琴奏鳴曲中,我們都能體悟到貝多芬在不同人生階段藝術表達的流變與進步。


(資料圖)

而即將演奏全套“貝奏”的布赫賓德是這個時代最重要、最具洞察力的貝多芬作品演繹大師之一,他的演奏被譽為“教科書式”的典范。他不僅錄制了超過100張貝多芬作品專輯,其中包括鋼琴奏鳴曲全集和鋼琴協奏曲全集,還在世界各地近60次上演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全集音樂會。

同時,他也是貝多芬的資深研究者,通過對貝多芬的書信、同時代的相關記載和報道以及樂譜手稿的研究,梳理著貝多芬的人生經歷和音樂生涯。他收藏了39個不同版本的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全集樂譜,以實際行動完善并推廣這部鋼琴文獻中的“新約圣經”。

首演當晚,這場音樂之旅的起點從貝多芬25歲創作的《F小調第一號鋼琴奏鳴曲》開始,但后續的演奏順序并非按照創作年代排列,布赫賓德對此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和設計,上半場的后兩部奏鳴曲分別是G大調第10號與降E大調第13號“如幻想曲”,下半場則是與13號同調性的降E大調第四號與觀眾們最為熟悉的作品之一,《升C小調第14號鋼琴奏鳴曲“月光”》。

其他幾部觀眾最為耳熟能詳的“暴風雨”“告別”“熱情”“悲愴”“黎明”等,也被布赫賓德巧妙排布在與它們具有關聯的奏鳴曲中,而在5月17日,這場“馬拉松”的尾聲將是貝多芬晚期最后三部鋼琴奏鳴曲。

“鋼琴巨匠”談自己的“貝多芬人生”

5月9日上午,布赫賓德出席媒體見面會,分享了他對這次為中國觀眾呈現全套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的期待,以及他在人生中不同階段對貝多芬音樂的認識和理解。

布赫賓德與貝多芬的緣分始于他的童年:“當我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我們家住在一個比較小的公寓里,公寓里當時有一架鋼琴,鋼琴上擺了一臺收音機,收音機的后面的墻上就有一幅貝多芬的雕像。”布赫賓德5歲就考入了維也納音樂學院,他也是當時音樂學院最小的學生:“我去維也納音樂學院后,開始逐漸接觸一些作品,特別是貝多芬的作品。這也是成為我之后錄制或是演奏其他著名大師的作品的一個根基,在那里我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此后隨著年齡的增長,布赫賓德對于貝多芬的理解也不斷深入:“我第一次錄制貝多芬的32首鋼琴奏鳴曲大概是在上世紀70、80年代的時候。有一位著名的音樂評論家約阿希姆·凱澤,他和我的關系非常好,他有一天突然對我說,你需要重新錄制一下這32首奏鳴曲,我說我不想錄了,他說你應該再重復一遍,我說為什么呢?他說因為現在的你更加自由了。在年紀比較輕的時候人們的視野往往是很狹窄的,而且也缺乏做事的靈活性。隨著年齡的逐漸增長,逐漸拋棄了這些缺點,轉而不斷成熟。車爾尼對貝多芬的研究對我影響很大,他寫了一本書,其中對貝多芬的各種的作品,甚至每個樂章都有一個非常詳細的講述,包括他的小提琴奏鳴曲、32首鋼琴奏鳴曲等等。在‘錘子鍵奏鳴曲’中,車爾尼寫到他在演奏貝多芬作品的時候,一開始會需要注重原來的標記,但是在演繹7到8次的時候,可能就會不斷改變他的節奏和表情。貝多芬在當時是少有的作曲家,既要求拍子準、節奏準,又對表情有單獨的提示,同時他也給鋼琴演奏家一定的自由度來表達自己的情感。”

談到9天內演繹全套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的壯舉,布赫賓德表示:“對我來說,無論這一系列音樂會是在一周內完成還是在一個月內完成,它都是一個挑戰,因為要完成一次出色的演出它就是一個挑戰。而且我認為聽眾不僅應該熟悉和欣賞那些非常著名的家喻戶曉的貝多芬的作品,他們也應該去聆聽貝多芬所有的奏鳴曲,這將會對他們來說是一次非常有意思的探索之旅。而且這套奏鳴曲也伴隨著貝多芬一生,這是對他來說非常重要的作品。從中聽眾可以體會到貝多芬一生的情感的變化和其中所蘊含的情緒,比如他是生氣的,還是悲傷或喜悅的。”

(本文圖片由牛小北攝影)

延伸閱讀:

藝術 | 彩調劇《木匠哥的鋼琴夢》進京展演 藝術 | 涼山原創民族歌劇《聽見索瑪》獲四川省第十六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
關閉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