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共生·共舞·共祝”廣州大劇院13周年藝術沙龍在廣州大劇院實驗劇場舉行,發布了由著名作曲家曹光平創作的童聲合唱曲《灣區印象》、沉浸式獨幕喜歌劇《蘋果之夜Pomme d"Api》、廣州大劇院13周年院刊。今年,廣州大劇院不僅推出由13臺演出組成的院慶演出季,更以“春”為主題舉辦院慶系列活動,以藝術高地和文化地標的責任,與城市共生、與觀眾共舞、與藝術共祝,共同展望葳蕤盛放的藝術之春。
作為廣州大劇院每年院慶的重磅演出,“年度歌劇”曾帶來普契尼的《圖蘭朵》《托斯卡》《蝴蝶夫人》、威爾第的《茶花女》《阿依達》《弄臣》《假面舞會》、比才的《卡門》、莫扎特的《魔笛》等作品。今年“年度歌劇”翻開了“瓦格納篇章”。
由許忠執棒,托德·托馬斯、和慧領銜主演的瓦格納三幕歌劇《漂泊的荷蘭人》于5月5日和7日上演。此次是瓦格納作品首度在廣州上演,而《漂泊的荷蘭人》正是瓦格納歌劇的入門首選。
(相關資料圖)
廣州大劇院13周年院慶演出季共呈現13臺演出,從4月19日一直持續到6月7日。除了“年度歌劇”的回歸,還有匯聚大型音舞詩畫《掀起你的蓋頭來——新疆是個好地方》、奧斯卡最佳影片改編舞臺劇《寄生蟲》、百場紀念版舞蹈劇場《大飯店》、國潮舞蹈詩劇《只此青綠》,更有第四輪演出的爆款沉浸式獨幕喜歌劇《麗塔》、遼寧芭蕾舞團史詩交響芭蕾舞劇《斯巴達克》及原創芭蕾舞劇《鐵人》、“基因三重奏”組合室內樂、羅西尼歌劇《灰姑娘》高清放映等。目前廣州大劇院全年演出檔期已安排90%以上。至此,13周歲的廣州大劇院已舉辦演出3342場,先后有1700多個中外藝術院團和47000多名藝術家登臺。
廣州大劇院13周年院刊延續去年改版后的全新框架,以“春”為主題,從劇場、觀點、風向三大主要欄目洞察演藝行業發展。
從4月29日至5月7日,廣州大劇院以“春”為主題推出了一系列面向公眾的院慶活動,以積極向上的姿態、樂觀開放的精神,與大眾攜手共同描繪新的藝術盛景。廣州大劇院西門的票亭,被打造為綠意盎然的“藝術種子培育室”迷你互動空間,觀眾可以在其中領取特別制作的“藝術種子紀念門票”,把寫在副券上的祝福留在培育室,將含有植物種子的票根帶回家播種,以待藝術之芽的誕生。
除了可以親手種下“春天”,廣州大劇院的多個熱門戶外打卡點被鮮花和綠植裝點,變身為特別藝術景觀裝置,“春天”還在藝術雕塑和鋼琴中盛放,仿佛在城市客廳中奏響了春之圓舞曲。一朵如人一般高的紅色玫瑰,在廣州大劇院架空層的斜柱間“破土生長”,帶來了《劇院魅影》的箴言。而水池邊的嵌在玻璃片中的“植物標簽”,在光影之下與劇院交相輝映,在疊影中訴說著多樣的生長歷程。
與此同時,5月4日廣州大劇院還舉辦了歌劇《漂泊的荷蘭人》主創主演見面會暨5G+VR+4K直播欄目“漫游經典”·2023院慶特輯(總期數第213期),特別邀請許忠指揮做客,聯動線上與線下,為觀眾細述演出家們與歌劇“相處”的音樂點滴。
廣州大劇院實驗劇場一樓展廳,一場“潤物有形——廣州大劇院簽約藝術家主題展”正在對公眾開放。展覽精選出廣州大劇院開幕13年來簽約藝術家的手印,并展示出與他們攜手的精彩瞬間,喚起過往那些在劇院留下的美好回憶。至此,開幕13周年的廣州大劇院共舉辦藝術活動2520余場,線下參與人數超過83.5萬,線上參與人數逾1.4億,培養了青少年藝術人才19079人。該展將持續至5月31日。
(許建梅 攝)
延伸閱讀:
藝術 | 廣州大劇院《面影2.0》聚焦老年群體精神世界 藝術 | 沉浸式獨幕喜歌劇《麗塔》五一回歸廣州大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