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新經濟發展高地 積極培育創新型企業集群

2020-01-07 11:14:44

開工建設新機場主體工程、第三東通道;力爭建成軌道3號線(火車站至蔡厝段)、第二西通道;實驗小學翔安校區、雙十中學翔安初中校區等項目竣工……

2020年,

一個個項目的開竣工,

將給廈門人

帶來全新的生活圖景。

去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廈門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福建、廈門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程跑”交出亮眼成績單,高素質高顏值現代化國際化城市建設取得新成效。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

也是廈門轉型攻堅、提速發展的

關鍵之年,

廈門要怎么做?

昨日,市發改委將廈門市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提請市十五屆人大第五次會議審議。

這份報告

傳遞了哪些發展信號,

回應了哪些社會關切,

又滿足了哪些民生訴求?

一起來看看~~~

招商引資

大力吸引優質企業落戶廈門

去年成績單

中航鋰電、天馬6代AMOLED、浪潮、阿里巴巴、滴滴南方總部、華為鯤鵬生態基地和超算中心等重大項目簽約落地,中遠海運、中旅郵輪運營總部正式設立,首艘國內豪華郵輪“鼓浪嶼”號以廈門為母港啟航,引進鑫天虹半導體設備等產業鏈關鍵環節項目。共形成招商項目2383個,總投資1.2萬億元,其中500強、大型央企、新銳企業等高能級項目393個,總投資4965.3億元。

今年計劃

加大力度招大商、招好商,梳理一批世界500強、中國500強、民營500強、央企、新銳企業等潛在目標,開展高效務實精準招商。圍繞補鏈強鏈擴鏈,加快引進上下游配套企業,支持在地優質企業增資擴產。梳理新城片區產業功能定位和招商空間載體,滾動發布投資機會清單,培育壯大總部經濟、新經濟和高端產業。

產業發展

積極培育創新型企業集群

去年成績單

平板顯示、生物醫藥與健康、旅游會展、軟件和信息服務、文化創意等重點產業鏈群分別增長10%、15.7%、14%、15%和15%。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10.2%,占規上工業的67.2%。新增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300家左右,累計超過1900家。召開“三高”企業發展大會,實施“三高”企業倍增計劃,首批“三高”培育企業2079家;召開新經濟發展大會,發布促進新經濟高質量發展系列政策,啟動環東海域新經濟產業園規劃建設。

今年計劃

研究制定新一輪降本增效政策措施,穩妥做好養老保險省級統籌過渡,力爭全年降低企業和個人負擔450億元以上;新引進和培育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600名以上,柔性引進人才6000名以上,高校畢業生6萬人以上;圍繞我市重點發展的千億產業鏈群,大力發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綠色制造,培育壯大電子信息、機械裝備、生物醫藥、新材料等產業集群;打造新經濟發展高地,打造數字經濟引領區、平臺經濟集聚區,大力發展產業性平臺;大力培育發展“三高”企業,積極培育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科技小巨人領軍企業、科技型上市企業、瞪羚企業等創新型企業集群,力爭新增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300家。

城市建設

加快島外新城連片成形

去年成績單

“島內大提升”全面鋪開,“島外大發展”加速推進。重大項目方面,新機場項目立項和總規獲批,地鐵2號線開通運營,第二西通道主隧道貫通,第二東通道開工建設。

今年計劃

實施島內提升三年行動,推進城市有序更新,加快島外新城連片成形,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積極探索“中國之治”“廈門模式”。加大基礎設施投資,開工建設新機場主體工程、第三東通道;加快推進軌道4號線和6號線建設、軌道沿線站點及地鐵配套開發,加快第二東通道、海滄疏港通道等主干路網建設;力爭建成軌道3號線(火車站至蔡厝段)、第二西通道等項目。

生態環境

確保空氣質量持續保持全國前列

去年成績單

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在全國168個重點城市中排名第5;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保持100%,連續六個季度在全國46個垃圾分類重點城市工作評比中名列第一;建成投用23公里山海健康步道;在公共交通領域推廣新能源汽車超過1.3萬輛,新能源公交車占比超70%,新建充電樁1779個。

今年計劃

全力推進高顏值廈門建設,深入實施三年行動方案。確保空氣質量持續保持全國前列;加快推進15座污水處理廠和1座污泥處置場等項目;深入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建成投用東部垃圾焚燒發電廠二期;新增和改造提升城市園林綠地400公頃;力爭在環評制度改革、生態系統價值核算、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和污染物排海總量控制等方面形成更多“廈門經驗”。

醫療教育

推進優質資源向島外延伸

去年成績單

新增中小學幼兒園學位數3.4萬個,國貿協和雙語高級中學啟動招生,外國語學校集美校區、雙十中學翔安校區、實驗小學翔安校區等“名校跨島”項目加快建設。市心血管病醫院、廈門大學附屬翔安醫院等建成投用,新增醫療床位1900張。四川大學華西廈門醫院、華西醫學廈門研究院開工建設。

今年計劃

加快建設教育強市,建成56個中小學幼兒園項目,新增學位4.3萬個;島外四區各開工建設一所區屬普通高中;力爭實驗小學翔安校區、雙十中學翔安初中校區、外國語學校集美校區等項目竣工;開工建設同安、翔安中等職業學校。加快建設健康廈門,創建區域醫療中心;推進優質醫療資源向島外延伸,推進馬鑾灣醫院、環東海域醫院項目主體完工,全市新增床位2900張。

社會保障

試點推行安置型商品房建設

去年成績單

新增就業26.2萬人,引進高校畢業生超5萬人;低保和特困供養人員基本生活標準分別提高到800元和1200元;建成6個社區養老服務照料中心和25個農村幸福院,鎮(街)和農村養老服務設施覆蓋率分別達79%和87%,泰康醫養綜合體加快建設。保障性住房新開工2.1萬套,新陽、洋唐居住區等項目穩步推進,啟動首批保障房地鐵社區選房。

今年計劃

提高低保對象和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標準;繼續推進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照料中心、農村幸福院、養老服務站建設;探索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產業化運營模式。住房方面:推動龍泉公寓、祥平地鐵社區三期等保障性住房項目盡早開工,確保完成2017年-2020年開工建設10萬套目標。加快保障性住房分配,適時啟動單獨批次人才住房和保障性商品房配售;探索開展面向家庭配租模式;試點推行安置型商品房建設。

【亮點·2019】

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預計增長8%左右,比上年提高0.3個百分點,增幅為近五年最高。13項主要指標中10項完成年度目標,地區生產總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際使用外資、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4項指標增速在全省和副省級城市中位居前列。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792億元,增長8.5%,高于地區生產總值增速0.5個百分點。

產業創新

廈門生物醫藥、新型功能材料產業入選國家首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獲批“中國軟件特色名城”,火炬高新區獲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園區,入選國家物流樞紐城市。

港口建設

廈門列入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獲評全國十大集裝箱口岸營商環境第一名,集裝箱吞吐量保持全球第14位。

企業發展

萬泰滄海雙價人乳頭瘤病毒疫苗“馨可寧”正式獲批上市,成為首支國產宮頸癌疫苗;3家企業入選中國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綜合競爭力百強,5家企業獲評中國互聯網企業百強。新增松霖科技、瑞幸咖啡等6家境內外上市公司。

開放優勢

廈門自貿片區集成推出400項改革創新舉措,27項首創措施在全國推廣。

營商環境

營商環境保持全國領先,建筑許可、納稅服務等專項改進創新做法在全國復制推廣。

社會信用

率先在副省級城市實現信用立法,全國中小企業融資綜合信用服務平臺落地。

生態文明

生態文明指數在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排名第一,垃圾分類工作經驗全國推廣。

城市宜居

文明城市年度測評在全國28個重點城市位列第三;2019年內地及港澳臺100城市宜居指數排名第三。

關閉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