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點-線-面”的空間實現路徑 完成都市圈的軌道交通閉環

2020-01-06 17:01:32

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向全國印發了《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為“綱要”),標志著長三角一體化作為國家戰略已經進入到全面實施的新階段。從1992年長三角15個城市經濟協作辦主任第一次聯席會議算起,長三角一體化已經經歷了27年的實踐,長三角地區也已經發展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12月1日發布的“綱要”總共提及“杭州”14次,與“南京”一道成為僅次于“上海”的高頻城市名。其中,“杭州都市圈”作為區域協調發展格局中的重要一極,也被“綱要”提及多次;同時,發展“杭州都市圈”也是杭州服務國家戰略發展大局,促進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推手之一。

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下

杭州都市圈面臨的三個問題

都市圈是城市發展到高級階段時的一種空間地域形式,是未來新型城鎮化主體形態之一。它是以超大或特大城市或輻射帶動功能強的大城市為中心,以1小時通勤圈為基本范圍的空間形態。杭州都市圈以杭州為中心,經過兩輪規劃,目前有6個成員城市加入,分別為第一輪規劃納入的杭州、湖州、嘉興、紹興,和2018年底第二輪規劃納入的衢州和黃山,并籌謀在遠期輻射至宣城、上饒和景德鎮三市。

按照國際慣例和國家相關文件,‍‍都市圈的空間范圍‍‍通常涵蓋至中心城市周邊50到100公里。但兩輪規劃過后,‍‍杭州都市圈‍‍的輻射半徑‍‍已經超過了這個范圍‍‍。另一方面,杭州處于長三角三大重要板塊滬杭寧、滬杭甬、杭寧合的匯合處。這兩個空間特征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被解讀為,‍‍杭州都市圈不但是一個‍‍復合都市圈,更是‍‍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的次級城市群。

有鑒于此,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大背景下,杭州都市圈的發展需要把握‍‍和關注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杭州市城市功能的‍‍拓展與規模效應的擴散;二是‍‍杭州都市圈‍‍內部的‍‍產業分工‍‍與合作;三‍‍是杭州都市圈‍‍與周邊都市圈的‍‍協同發展。

經過多年的發展,杭州都市圈內的城市在文化、教育、交通、醫療等方面的城市功能已經發育得相對完備,其中都市圈的中心城市杭州發揮著顯著的輻射作用。但相比長三角區域其他都市圈的中心城市,2011-2017年間,杭州GDP在長三角城市群中的占比并沒有顯著提高,集聚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升。因此,在目前階段,杭州還是應該以“強心”“協同”和“同城化”作為都市圈城市功能提升的主要路徑。

路徑一:“強心”戰略

以“點-線-面”的空間實現路徑

推進都市圈一體化發展

所謂“強心”是指加快杭州市作為杭州都市圈的增長極和創新極的引領作用,強化城市的集聚功能。以“點-線-面”的空間實現路徑去推進杭州都市圈的一體化發展。充分利用杭州在發展環境、人才資源、基礎設施及城市功能等方面的優勢,為產業發展提供新的動能,同時積極推動杭州與杭州都市圈內其他城市之間的產業聯動,以鏈式發展作為未來產業整合的主要方向,以期既推動杭州總部經濟的發展,又推動都市圈各城市之間的新舊動能的轉換,實現杭州與都市圈其他城市的雙贏。

“點-線-面”中的“點”,指在關鍵的樞紐地帶和節點地區建設推動都市圈一體化發展的共享空間,如聯合開發區、飛地開發區、共享研發中心、共享雙創中心等。為杭州都市圈其他地市的企業,留出一定的空間,讓創新創業者可以以較低的制度與商務成本,進入該空間平臺,建立企業總部、研發中心、銷售中心等。“點-線-面”中的“線”,是指串聯起都市圈內各城市的主要交通軸線,以沿線城市、城鎮、開發區為節點,穿珠成串,推動都市圈同城化進程,降低交通運輸的時空成本。“點-線-面”中的“面”,則是指都市圈的全域,可參照G60科創走廊的區域合作機制,建立主要交通軸沿線城鎮的一體化合作機制,并首先在主要節點城市之間的交通軸線上得到實現,然后推廣到杭州都市圈全域。

路徑二:“協同”戰略

要實現對外和對內的開放

所謂“協同”是指都市圈產業發展必須具有協調發展和聯動發展的視野,通過構建開放的都市圈,實現有效的內外聯動。杭州都市圈一體化發展不能是自我封閉、自我循環的發展,而是要實現對外和對內的開放。“綱要”明確提出“推進都市圈協調聯動”,這與目前長三角正在出現的區域板塊分化趨勢完全吻合,對杭州都市圈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

未來,長三角的經濟發展很可能集中在三大區域板塊‍。一個板塊是上海都市圈‍‍,包括上海、近滬地區與蘇錫常都市圈,‍‍今后很可能還包括南通。‍‍這一板塊中,‍‍特別是上海和蘇州之間已經形成異常緊密的產業分工與聯系‍‍,兩地關系相當于‍‍珠三角的‍‍深圳與東莞之間的關系‍‍。隨著“綱要”為這一地區的發展明確了方向,這一板塊城市間的產業聯系將會進一步加強,且繼續往縱深發展。第二個板塊出現‍在長三角北翼,即南京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目前,南京都市圈的向西往安徽方向的擴展趨勢非常明確。并很有‍‍可能在未來‍‍南京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合二為一,形成‍‍長三角北翼的一個‍‍較大的‍‍次級城市群。第三個板塊就是以杭州為核心,以寧波為次級核心的長三角南翼。盡管上海作為長三角龍頭的地位毋庸置疑,但長三角次區域間的良性競爭不僅在過去極大地推動了長三角地區的一體化發展,在未來這三大板塊間的競爭依然會長期存在。在此背景下,杭州和浙江如何應對挑戰,發揮次區域的比較優勢對杭州都市圈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而言都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在處理與上海關系方面,杭州都市圈應積極主動實現與上海的全面接軌。蘇錫常都市圈成功接軌上海的事實證明,與上海的全面接軌的充分條件是形成一個比較‍‍具有向心力的‍‍核心增長極,否則,這種‍‍接軌就是低效,甚至無效的。因此,杭州都市圈必須充分發揮自身在某些特定領域有別于上海,且不弱于上海的比較優勢,才能避免被邊緣化的風險。當前杭州接軌上海最大的成功之處,在于吸引了大量的上海IT人才‍‍到杭州就業,‍‍杭州的數字經濟發展程度也完全不輸上海。‍‍‍‍在面對上海都市圈的不斷擴容和南京都市圈的不斷西進方面,杭州必須‍‍注重圈內城市間的產業整合和與周邊都市圈的聯動發展,形成杭紹甬創新活力發展增長極,保持都市圈各城市之間的發展活力,形成更強大的創新動力,實施長三角一體化更高質量發展目標下的多贏策略。形成以杭州為中心的滬杭高鐵和杭甬高鐵L形軸線,合作打造二三產業協同集聚,形成長三角南翼的創新活力增長極。

路徑三:“同城化”戰略

完成都市圈的軌道交通閉環

所謂“同城化”主要是指強化都市圈內的基礎設施建設,打通都市圈內生產要素流通的通道。在第十四個五年計劃乃至更長時期內,加快發展杭州都市圈內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和5G網絡建設。爭取以五年或更長一點時間,建成杭州都市圈城際軌道交通網絡,重點是盡快籌備建設杭州都市圈軌道交通環線,以加快實現都市圈各城市之間的軌道交通同城化,同時要利用杭州數字經濟發達的優勢,加快5G網絡建設,使之成為5G標桿城市。

積極借鑒國外都市圈發展的有益經驗,打破都市圈內生產要素流動的壁壘,加強社會的分工與合作。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導與市場主導并重的都市圈推進機制和實施路徑,以創新鏈、產業鏈、價值鏈重構來優化空間布局,以政府和市場的雙輪驅動來推動要素資源配置的高效化、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和區域治理的同城化。完善人才柔性流動制度,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打通都市圈內高校、研究機構以及企業等不同組織間產學研的協作通道,讓人才要素以最高效的方式作用于技術水平的進步,不斷拓寬社會的生產性邊界。

關閉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