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多層次養老服務保障體系 建議加快養老基金投資步伐

2019-12-30 13:25:39

12月30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第九屆社會保障論壇在京舉行,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等主辦。論壇上發布的《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2019》認為,當前城鄉居保制度主要面臨繳費激勵不足與待遇水平低等問題帶來的長期可持續挑戰。

報告提出建立獨立的社會養老金作為零支柱、適當提高待遇水平并引入待遇調整機制的建議。針對個人賬戶部分,報告則建議,加快養老基金投資步伐,提高賬戶繳費的回報率,并加大財政對個人賬戶繳費的補助力度,以增強參保積極性。

繳費型養老金制度困境:

領取人口增幅高于繳費人口增幅等

據介紹,所謂非繳費型養老金制度,是相對于繳費的養老金制度而言。在國內語境下,該定義通常對應2005年世界銀行在“五支柱理論”中所提出的“以消除貧困為目標、提供基本水平保障的零支柱”概念,也被稱為“社會養老金”。

20世紀90年代以來,非繳費型養老金制度在國際勞工組織等的大力推動下取得了快速的發展。至今,全球半數以上的非繳費型養老金制度是從那個時期開始建立的。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團隊選取非繳費型養老金制度作為研究主題,可以追溯到2009年底,適逢中國開始構建新型農村居民養老保險制度(簡稱“新農保”)。

記者了解到,還在試點中的“新農保”制度,具備了一定的非繳費型養老金制度特征:其基礎養老金部分完全來自財政轉移支付,與繳費無關,且地方財政的轉移支付與繳費關聯性并不強烈。從某種意義上,這是一種“非繳費型養老金制度”組合“個人賬戶制度”的混合型制度,也就是“準非繳費型養老金制度”,制度的“福利”屬性遠超過“保險”屬性。

在中國,非繳費型養老金即城鄉居民養老保險中的基礎養老金部分。報告認為,在“新農保”試點十年、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實施二十余年之后,以第一支柱為主的繳費型養老金制度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近年來也遇上了一系列的問題。在人口方面,體現為待遇領取人口增幅連年高于繳費人口增幅,且繳費人口增長速度持續放緩,制度的長期財務可持續性與待遇水平將受到影響。此外,隨著信息化進程的加速,與正規就業相關聯的養老保險制度越來越難以應對日益增長的非傳統就業形態的挑戰,尤其在擴大覆蓋范圍方面。

報告建議強化基礎養老金的中央財政責任

關于完善中國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的思考,報告在探討現實問題與國際比較的基礎上認為,中國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的主要屬性是“福利”而非“保險”,并提出了完善制度建設的若干措施。另外,報告也探討了非繳費型養老金制度的待遇調整機制,建議明確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待遇調整的基本原則,并強化基礎養老金的中央財政責任。

報告寫到,為完善中國城鄉居保制度,可以在明確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的屬性和功能定位的前提下,考慮以下舉措:一是完善城鄉居保的投資機制,利用市場化投資體制實現個人賬戶基金的保值增值,并參考現實投資回報率設置個人賬戶利率;二是適當提升待遇水平,并建立明確的待遇調整機制,既保證待遇購買力水平,又在一定程度上分享經濟發展成果;三是縮小區域間養老金待遇差距;四是強化中央財政的責任;五是通過信息化建設,使制度運行更加公開透明。

關閉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