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萬億ABS迎來巨變:將模糊地帶明確化 影響幾何?

2019-11-28 15:02:06

在去通道的監管高壓之下,資產證券化(簡稱“ABS”)業務成為近年來資管機構業務開拓的新藍海,尤其是券商,把這個業務當成未來比較有潛力的行業,各家都在加大投入。但是,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和行業的不斷發展,部分業務的風險計量需進一步完善和明確,以適應新形勢下風險管理和行業發展的需要?;鹁@悉,日前上海證監局對轄區內券商下發《關于進一步明確證券公司開展資產支持證券業務相關風控指標計算標準的通知》(下稱《通知》),ABS業務的風控標準逐漸收嚴。

監管提出三大要求

根據《通知》,上海證監局對券商在開展ABS業務時的風控指標計算標準主要有三大要求:

1、證券公司自營持有ABS份額的,應當按照《證券公司風險控制指標計算標準》的規定,參照信用債評級標準計算市場風險資本準備。對于持有結構化ABS的不同份額,應當對應不同份額的評級標準,計算市場風險資本準備。證券公司自營持有ABS份額,參照執行證券公司持有一種非權益類證券的規模與其總規模的比例應當不超過20%的規定。

2、證券公司作為ABS管理人的,應當按照凈收入的15%計算操作風險資本準備,按照所管理ABS存續規模的0.2%計表外項目。如涉及承諾不可撤銷的30日內須自有資金認購事項,需按承諾認購規模的100%計算未來30日現金流出。

3、證券公司作為ABS銷售機構的,應當參照債券承銷業務相關計算標準,計算操作風險資本準備、表外項目以及流動性等相關風控指標。證券公司因履行銷售義務導致持有ABS的,應當與自營持有該ABS合并計算市場風險資本準備等風險控制指標。

如果證券公司因履行銷售義務持有ABS導致與自營合并計算后持有該ABS超過其總規模的20%的,參照債券包銷行為豁免適用“持有一種非權益類證券的規模與其總規模的比例不得超過20%”的監管指標,但須對超過20%的部分參照“信用評級BBB級以下的信用債券”計算市場風險資本準備等風險控制指標。

將模糊地帶明確化 影響幾何?

事實上,早在今年8月9日,證監會已經就修訂《證券公司風險控制指標計算標準》公開征求意見,調整主要涉及證券公司風險資本準備、表內外資產總額、流動性覆蓋率、凈穩定資金率和風險控制指標等5張計算表,明確新業務計算標準,提升風控指標完備性。

相比之前,此次《通知》也有些許變化,主要有兩點:

1關于承銷ABS業務的,“如涉及承諾不可撤銷的30日內須自有資金認購事項,需按承諾認購規模的100%計算未來30日現金流出。”這點為新增事項。

德邦資產管理總部相關人士指出,這一要求相對來說影響較大,對于包銷業務,可能需要對承諾包銷的金額全部計入現金流出,不過,一般情況下這個指標也是相對寬裕的。“會對流動性指標產生一定影響,不過該指標經過壓力測試,對我們公司影響較小”。

2 對于證券公司因承擔銷售義務導致與自營合并計算后持有該ABS超過其總規模的20%的,參照債券包銷行為豁免適用“持有一種非權益類證券的規模與其總規模的比例不得超過20%”的監管指標,但須對超過20%的部分參照“信用評級BBB級以下的信用債券”計算市場風險資本準備等風險控制指標。

該條規定一方面是對20%的限制進行了正名,對行業來說是利好,以前還是一個模糊地帶;另一方面對于超過20%的部分,要計提懲罰性的按照80%計提風險資本,也是約束券商盡量不要超過20%。

華東一家券商資管ABS業務部門的負責人告訴基金君,相比之前,《通知》對于開展資產證券化業務的承做應該說影響不大,主要是在自有資金投資abs、承銷abs涉及風險資本參照承銷債券計提上有區分,“原先關于自有資金投資、承銷方面的風險資本計提,沒有明確的規定,而正因為沒有明確標準,各家一般都會根據自身情況去做,做法不一”。

上述德邦資產管理總部相關人士表示,《通知》將券商的風控指標更加明確也更為合理,主要是把之前一些模糊的規則給明確了。該人士指出,其中很多指標公司在實際中已經執行了,比如自有資金投資ABS按照參照信用債評級標準計算市場風險資本準備;比如ABS管理人和承銷商計提操作風險資本準備、表外項目等,這些都是以前就會按照要求做的。

另據基金君了解,除了上海地區,該《通知》也適用于其他地區的券商。

ABS業務規模發展迅速已突破3萬億大關

實際上,將模糊地帶明確化合理化,也是ABS業務發展迅速的縮影。在資管規模持續壓縮之下,資產證券化業務逆勢狂飆,根據中國基金業協會的統計,自備案制以來至2019年9月30日,累計共有134家機構備案確認2465只資產支持專項計劃,總備案規模達3.26萬億,其中存續產品1423只,存續規模1.46萬億元,存續規模長期以來保持穩定。其中,今年三季度,企業資產證券化產品共備案確認221只,環比下降11.60%;備案新增規模2184.30億元,環比下降22.16%。不過三季度新增備案產品規模與數量同比均有一定程度上升。

此外,三季度出現產品清算小高峰,終止清算產品176只,環比增長26.62%;清算本金規模1958.61億元,環比增長18.83%。三季度清算產品中,基礎資產為應收賬款、融資租賃債權以及小貸債權的產品數量占三季度清算產品數量76.70%。

超3萬億的規模,顯然相對于前兩年來說,ABS業務已經脫離了初步階段,具備了一定的發展基礎,標普研究表示,過去一段時間,監管機構持續放行更多的資產證券化產品。同時,中國轉向由內需拉動增長的經濟再平衡,也促使更多機構考慮資產證券化的融資方式。

盡管如此,在監管層大力支持與鼓勵之下,其仍是一個待發掘的存在巨大潛力的市場,也因此吸引了大批機構的搶食。截至2019年9月底,共計134家機構開展了企業資產證券化業務,其中證券公司83家、基金子公司50家、信托公司1家。三季度新增中郵證券以及中銀資管開展資產證券化業務,而從備案累計規模來看,三季度證券公司累計備案規模和存續規模占比逾80%,證券公司占有的市場份額較大。

從管理人備案累計規模排名來看,德邦、中信、華泰、中金、平安五家證券公司無論是備案累計規模還是數量,均居前列。從管理人存續規模排名來看,前23位均為證券公司。

關閉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