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話科技文明 共謀未來發展 深度學習與大數據

2019-10-17 15:27:49

10月16日,首屆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在北京召開。論壇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聯合主辦,俄羅斯科學工程協會聯合會共同發起,以“科學·技術·發展”為主題,旨在聚焦新時代科技革命、多元化文化背景下科技與文化、教育、經濟、社會深度融合,打造主場高端國際科技合作交流平臺。論壇匯聚來自18個國家和地區的400多位專家院士、諾貝爾獎獲得者、世界重要科技組織會士、大學校長、企業家等嘉賓參加論壇,共話科技文明,共謀未來發展。

國家主席習近平向大會致賀信。習近平指出,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不斷推進,科技同經濟、社會、文化、生態深入協同發展,對人類文明演進和全球治理體系發展產生深刻影響。以科技創新推動可持續發展成為破解各國關心的一些重要全球性問題的必由之路。

美時醫療馬啟元教授受大會組委會邀請參加了“青年科學家與中小企業成長”分論壇,并做了“健康領域的創新”的報告。

馬教授指出19世紀科學家巴斯德開創了微生物學,發明了病毒疫苗。20世紀科學家屠呦呦發明了青蒿素,挽救了成千上萬病人。21世紀是腦科學的世紀,美國、歐盟、日本都推出了人類大腦計劃,目的是探索腦神經的奧秘,攻克腦疾病(老年癡呆,帕金森,中風等)的診療。馬教授展示了美時研發團隊在超高場磁共振腦成像方面的原創創新成果,包括神經元高分率微觀成像、多原子成像、針灸與功能成像等。馬教授提出了一個腦科學項目-組建亞洲先進腦成像中心并研發建設全球首個14T全身磁共振平臺用于定量觀察診斷老年癡呆癥等腦疾病。

最后馬教授向與會嘉賓介紹了全球醫療改革趨勢以及美時醫療開發的人工智能移動診斷平臺。馬教授強調,全球醫療健康進入4P時代:即Preventive(預防)、Predictive(預測)、Personal(個性化)、Participating(共享)醫療服務。數字醫療診斷已經提前到產前孕育兒。但是要為全球所有人,包括亞非拉發展中國家的40億人口提供數字診斷服務,必須解決缺資金、缺醫師這兩大難點。這只能靠創新,包括人工智能讀片,深度學習與大數據,移動醫療與遠程診斷等。 日本人工智能專家任福繼院士、馬來西亞機器人工業協會會長陳志輝、國際干細胞組織主席周琪院士、美國石木資本董事長Omer Ozden、Mydial 創始人Minter Dial、動點科技創始人盧剛、速感科技創始人陳震等分別在分論壇發言。

關閉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