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一座國際化城市的商業、文化、消費概況,看咖啡館數量就能略知一二。
而根據央視財經數據報道,上海現在擁有超過8000家咖啡館,是全世界咖啡店數量最多的城市。《上海咖啡消費指數》顯示,上海咖啡館數量遠超紐約、倫敦、東京等地,是全球咖啡館最多的城市。
上海人有多喜歡咖啡?最近,就有#上海 我要買咖啡#的話題沖上微博熱搜。疫情之下,咖啡也是上海人的生活必須品。
徐崢老師的電影《愛情神話》,也把上海人對咖啡的喜歡融入到各種生活場景中,老白和李小姐看完話劇一起喝咖啡、老白兒子白鴿在咖啡館打工,就連「弄堂哲學家」小皮匠,也有固定的咖啡時間。
曾經中國最早的西餐烹飪書《造洋飯書》,其中也提到了咖啡,提到洋人飯后飲咖啡助消化。到了1946年時,上海已經開了近兩百家咖啡館。
說到這里,就不得不提上海與咖啡的淵源了。
歷史上,上海因租界華洋雜處的特殊原因,人們接受西方文化的速度極快。自1843年開埠以來,西方的商品就不斷被這座城市吸納進來,咖啡就是其中之一。
19世紀50年代,英國藥劑師J. Lewellyn將咖啡帶來了上海,在花園弄(今南京東路)的藥店老德記藥房出售。把咖啡當作 一種「止咳藥 」售賣,因此當時的上海人稱咖啡為「咳嗽藥水」。
1851年,廣東人「勝仔」在上海虹口老大橋直街第三號門開設了一家夜宵店,所賣食點味道正宗,生意很好,于是店面逐漸擴大。據資料考證,這家店在1876年12月改名為「生昌架啡館」,也就是「生昌咖啡館」。這是上海第一家獨立經營的咖啡館,而且是我們中國人自己開的咖啡館。
1877年12月改名為「生昌番菜館」,「番菜館」也就是西餐廳的意思。1883年,「生昌號」遷至英租界福州路,改名我們現在熟知的「杏花樓」。
1935年,浙江人張寶存與妻子在百老匯路(現在的大名路)22號創辦了德勝咖啡行。這是上海第一家由中國人創辦的大型咖啡烘焙和分銷公司,主要從國外進口咖啡生豆進行烘焙,并以「C.P.C.」的注冊商標將咖啡包裝在鐵罐中向西餐廳和咖啡館出售。
1958年,「C.P.C」改為「上海牌」,首聽鐵罐咖啡即誕生于此時。下一年,德勝咖啡行更名上海咖啡廠,成為我國最早的專業咖啡生產企業。
曾經「上海牌」紅色圓鐵罐里,裝著研磨好的焙炒咖啡,一聽半磅三塊五毛,那是老上海人再熟悉不過的味道。為了顯示腔調,家里人還會把喝完的空鐵罐,放在家里顯眼的位置。
對了,上海人童年飲料三巨頭:樂口福、麥乳精、菊花晶,也都是上海咖啡廠制造的。不僅好喝,還比現在普遍的飲料健康不少,尤其是菊花晶,名字雖然魔性,但能消暑降火、平肝明目。
咖啡的調味方式是會隨著地域產生變化的,如意式濃縮、法式歐蕾、美式黑咖、港式鴛鴦、愛爾蘭咖啡酒……在上海,咖啡也衍生出了獨特的味道。
特別是在沒有各種咖啡器具的年代,講究的上海人都曉得用最原始的方法煮咖啡,用紗布包著咖啡粉,放在鋼盅鍋子里用開水煮。更地道些的,還會再用濾紙過濾一遍煮好的咖啡,喝起來口感更純粹。
一些人愛往咖啡里加點煉乳,味道就有點越南咖啡的感覺,還有人會用麥乳精調一杯咖啡,再配兩塊咸蘇打餅干。生于上海的張愛玲,最愛的則是牛奶咖啡:「別人看我翻海明威的小說,以為我和他一樣喜歡美式,其實這是誤解,我喜歡喝奶咖,最好放低脂奶,這樣奶腥氣少些。」
有人說「上海,也許是最懂咖啡的城市。」這不僅是因為上海在烘焙、沖煮和咖啡供應方面,有著一百多年的歷史,更是因為上海咖啡店的種類。
占上海咖啡館主流的,不是星巴克、Costa這樣的大型連鎖店,而是店面在10家以下的獨立咖啡館。況且,在咖啡界,獨立咖啡店的地位也遠高于連鎖咖啡館。
在疫情沖擊下,星巴克在中國曾暫時關閉了一半的門店,全球400多家店鋪永久關停。但上海的咖啡小店,反而在這座城市中找到了屬于自己的位置,利用外賣、社交媒體等方式自救,頑強地存活下來。精品咖啡館的密集出現,也是近幾年上海咖啡市場發生的最大變化。
這些咖啡館以咖啡為核心,設計風格多樣的菜單,重視咖啡風味的探討與呈現,強調通過經驗與技巧來把控品質。
如果你在一家咖啡館的菜單上可以看到來自不同產地的咖啡豆,并且咖啡師還會跟你互動探討不同咖啡豆的沖煮方式區別,甚至還會在制作咖啡前有專門的聞豆環節,這便是打開了精品咖啡店的大門。對于喜歡咖啡的上海人來說,每天吃杯咖啡屬于老正常的一樁事情,是一種在再日常不過的生活習慣。
一面是獨立時尚的精品咖啡店,一面是散發著舊時代輝煌的老派咖啡館,都能用一杯咖啡,體會時光的慢流淌。這種骨子里的咖啡情結,也在一代一代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