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發-故宮建筑的石材從哪里來?如何運輸?

2022-03-22 15:34:54

故宮的修建用了3年時間,但是準備材料,卻足足花費了11年。可見故宮建造所用材料的講究,一磚一瓦一石,都經過了非常嚴格的篩選。故宮建造使用了大量石材,這些石材從哪里來?如何運輸?來自故宮博物院工程管理處的陳百發、余佳波為我們答疑解惑。

故宮建筑都有哪些地方使用了石材,他們有什么不同特點?

答:故宮從營建之初就使用了大量石材,主要用于建筑的臺基、墻身、御路地面、石橋、假山等部位,還用在須彌座、石欄桿、券臉、門鼓、抱鼓石、柱頂石、夾桿石等位置。如今在故宮古建筑修繕中,最常用的石材主要是青白石和漢白玉。在同一組建筑中,通常根據石材使用部位的不同選擇不同的石料。

青白石從材質上說與漢白玉都屬于大理石,根據顏色和花紋的不同劃分很多種類,常見的有青石、白石、磚渣石、豆瓣綠、艾葉青等。我們時講的青白石,就是指顏色偏青白的一種石材。青白石質地較硬,質感細膩,不易風化,在故宮內多用作建筑構件或者地面臺階等位置,還適用于帶雕刻的石活。

漢白玉具有潔白晶瑩的質感,質地較軟,石紋細,因此適用于雕刻,但其強度及耐風化、耐腐蝕能力不如青白石,多用于建筑中的裝飾部分。

故宮的漢白玉石材采自哪里,其雕刻工藝的傳承情況如何?

答:明代北京故宮營建是一項浩大工程,曾在全國各地大規模采辦物料,石料采辦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項工作。據相關研究表明,明代故宮營建石料采辦地較多集中在北京房山的大石窩等地,但是在河南浚縣發現了天啟六年皇極殿采石摩崖題刻,可見故宮的營建是集全國物料之所長。

按照古代傳統,石作行業分成大石作和花石作,石料加工由大石作完成,而石雕制品或石活的局部雕刻由花石作來完成。傳統石料加工的手法有劈、截、鑿、扁光、打道、刺點、砸花錘、剁斧、鋸、磨光等。石料加工的基本工序有:確定荒料、打荒、打大底、小面彈線、大面裝線抄、砍口齊邊、刺點或打道、打扎線、打小面、截頭、砸花錘、剁斧、刷細道或磨光。上述程序不是固定不變的,在實際操作中,某些工序常反復進行。石料經過這些加工工序后,成為可以使用的石活。至今,故宮中石質文物的修繕仍以人工加工為主。

進入故宮,除了雕梁畫棟的精美彩畫,氣勢恢宏的大紅墻內三大殿,最讓人記憶深刻的應該就是故宮內大氣磅礴的石雕了。石雕是在石活的表面用雕、浮雕或透雕的手法雕刻出各種花飾圖案,統稱“剔鑿花活”。故宮內的建筑石雕常見于須彌座、石欄桿、券臉、門鼓、抱鼓石、夾桿石、御路等,題材多為龍、鳳、云、水、卷草、花卉等種類。大至宮門前滿雕盤龍的華表,小至雕成金錢狀的滲水井蓋,以及石臺、石燈、石獅、石象等獨立石雕,雕刻的尺度和題材都會根據所處的環境特點和要求的不同而形態各異。

氣勢恢宏的“云龍階石”體量如此之大,請問采用的是哪種石材,是如何運輸來的?

答:坐落于故宮保和殿后的云龍階石,長16.57米、寬3.07米、厚1.7米左右,重量超過200噸,是由一塊完整的漢白玉雕琢而成。據史料研究,該石料來自于北京房山的大石窩鎮。人力、畜力只能運輸重量較小的石料,在沒有大型運輸機械的古代,重量大的石料只能通過古人的智慧來運輸了。在運輸超大重量的石料這件事上,古人充分地發揮了主觀能動,冰船便是其一。所謂冰船,是指在冬季,人們在運送石料的途中,每隔一里地挖一口井,井中取水,潑水成冰,將巨石置于堅硬木架上,再于冰面上滑行。制作云龍階石的石料就是使用冰船方式運送的。據記載,運輸該石料所動用的人力達2萬多人,騾子上千頭,經數10天才運輸到故宮。從房山到故宮沿路有很多水井,就是當時遺留下來的。

故宮的石材是如何進行日常護理和修復的?

答:故宮擁有大量雕刻精美的漢白玉構件與石質藝術品,代表了我國傳統建筑工藝的最高水。可是故宮內的石質文物經過長年累月的風雨侵蝕,絕大部分石材表面都有風化現象,很多雕刻紋飾已經變得模糊不清,用手輕觸就會有顆粒物脫落。一些風化嚴重的構件,其尖銳的棱角已經變得圓滑,有的甚至整體脫落,令我們深感痛惜。對故宮內受污染的石質文物,一般是以物理清理為主。對殘損的構件,則按照原形制使用同材質的石材進行補配。在沒有更成熟的保護方法前,對石質文物不宜進行過多的人為干預。

對于石質文物的保護,我們也思考過很多其他的方法,但是化學方法的使用在石質文物乃至整個古建筑修繕領域都是非常謹慎的,二次污染及深層次的破壞,極有可能伴隨化學材料的使用而同時發生。這就要求修繕材料必須經過實驗室的多重試驗、重重篩選,最后經專家評審合格后,才有可能被使用。研究開發價格低廉、能優越的修繕材料,是石質文物保護工作的重中之重。

關閉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