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曾說過:一個人真正能看懂的生意最多不會超過六個,你不可能在第七個生意上賺到錢。如果是我,我只會選三個我最看好的生意。
想想看,巴菲特現在已經90多歲了,做投資的時間長達六七十年,同時還是世界上最牛的投資大師。無論是投資經驗,還是天資或其他很多條件,巴菲特都是這個世界上鳳毛麟角般的存在。
即便如此,他也認為自己能夠了解的行業最多就只有六個,而且只會選擇其中最熟悉的三個行業。
巴菲特的經驗足以證明,想要充分了解一個行業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
可是,看看廣大普通投資者平時做投資時會買入多少種股票呢?我想,幾乎所有人買過的股票都不止六個行業吧。這就說明一個問題:很多人對于自己買的股票,根本就不熟悉。
這個星球上最牛的投資人已經有近70年的投資經驗,他也依然認為一個人能掌控的行業不超過六種,而自己重點投資的更是只有三種。
對于普通投資者來說,我們天資不如他、資金不如他、能力不如他,那么就更應該縮小投資范圍,甚至是只把一個行業弄精,就只投資一個行業,弄明白一個方法,只用這一個方法。這可能是廣大普通投資者最優的路徑了。
怎么樣才能算了解呢?可能很多人對這個問題都沒有概念。
我以汽車行業舉個例子來說明一下。需要先聲明一點,我不是研究這個行業的,只是對汽車比較感興趣,關注得多一些。所以我這里所說的未必是汽車行業的真實邏輯,只是從行業、企業的角度來說說其中的一些要素,看看大家對這些要素的了解程度。
首先,汽車制造屬于弱周期性行業,政策的變化會對其產生一定的影響。比如購車補貼,貸款利率調整等等。
其次,汽車的技術會不斷升級迭代。汽車銷量如何、能不能長期讓消費者認可,這與企業持續的研發投入是離不開的。
從2020年的研發費用來看,上汽集團134億(在所有A股公司中位居第8),比亞迪75億(在所有A股公司位居第17),華域汽車56億,長安汽車32億,長城汽車31億,廣汽集團9億。
和其他類型的企業相比是什么情況呢?
A股的股王貴州茅臺2020年的研發費用只有0.5億,五糧液1.3億,山西汾酒0.17億,和汽車企業相比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了,而且這些酒企的凈利潤都比這些車企更高。
再看證券、保險、銀行這些金融企業基本都不需要,研發費用直接可忽略不計。
另外,看看上面列舉的幾個汽車公司,上汽、長安、廣汽早期就和大眾、豐田、本田、通用、福特等企業合作成立合資品牌,而比亞迪和長城都是自主品牌。相比之下,合資品牌的品牌優勢會更強一些。
自主品牌想要提高市場份額,不僅要增大研發投入,而且對企業的管理能力要求也更高。這也需要企業的領導人有較強的能力。
那么,比亞迪、長城汽車的領導人和茅臺、五糧液的領導人比起來,你覺得哪個對企業來說更重要呢?會不會覺得好像對于茅臺、五糧液,誰做領導都不會有太大差別。
再落實到車型定位上,合資車主要還是看合作的外資企業如何定位。而自主品牌往往都會打造自己的風格,比如比亞迪的重點在新能源上,長城汽車的重點是SUV。
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如果你在街上看到比亞迪現在主打的一款車“漢”,你覺得很漂亮,價格、性能等各個方面都比較喜歡,打算買一輛。
但考慮到純電版只能跑550-600公里,而你經常會開車出遠門,怕路上充電不方便,最后決定買續航800公里的油電混合版。
可能你開回去后會覺得好像哪里不對嗎,仔細一看發現,你在街上看到的那個漂亮的封閉式前臉沒有了,下面多了個網狀的進氣格柵。
沒錯,因為你買的是油電混合版本,燃油車的工作原理就是需要空氣進入氣缸后點火燃燒產生動能。而純電的車就不需要進氣,所以外觀設計不一樣了。
了解得不夠清楚,你看到的和買回來的可能都會不一樣。
上面列舉的這些要素,也只是汽車行業的冰山一角。要真正了解清楚一個行業,需要知道的內容有很多。
普通人很難有能力去了解那么多,能夠找到兩三個行業深入研究就已經很不錯了。
可能有人會問,只了解兩三個行業,如果這兩三個行業沒有機會的時候,該做什么?
可以考慮整體市場。如果覺得你關注的行業沒有機會,但整體市場有機會,可以買入指數基金來代替。如果覺得都沒有機會,那就空倉。
嗯,今天關于行業選擇的討論就到這,希望這個思維對大家有所幫助,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個關注,投資路上讓我們結伴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