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難題-一位來自中國的天才少年

2022-03-11 13:29:21

2018年10月,中科大少年班四十周年紀念會上,一個帶著眼鏡的少年目光灼灼看著在演講臺上講話的人。

周圍有不清楚的家長問道:“上面的人是誰?。?rdquo;

眼鏡少年開口道:“他是天才“怪物”少年,我的偶像學長!可厲害了,那些科學家花了107年都解決不了的東西,前段時間被他研究出來了,現在在麻省理工讀博。”

家長嘆氣:“唉,厲害是厲害,在國外讀書估計就不回來咯!”

眼鏡少年憤憤道:“不可能,你別亂說話。”

像是在迎合少年的話,在演講臺上發表講說的青年開口道:“科學無國界,我鼓勵學弟學妹們在外學,但要記住,我們永遠都是中國人。”

在演講臺上的青年是誰?他又如何創造了歷史?如今,青年是否已經學成歸來,為國效力?

“中國少年創造了歷史”

“一位來自中國的天才少年,成為了照亮黑暗的一盞明燈!”

2018年3月,讓全世界學者都望塵莫及的《Nature》在一天之類連續刊登了同一個人的兩篇文章。

稍微熟悉科研領域的人應該都有所耳聞,《Nature》是當今世界上最權威的科學雜志之一。

和一般的科學雜志只專注于一個科研方向不同,《Nature》上刊登了很多各個領域的最新科研成果。

能夠在《Nature》上發表文章,幾乎成為當今世界每個科研者最引以為傲的事情。

然而這一次,《Nature》在同一天連續發表了兩篇有關石墨烯難題的文章。

自從1915年人們發現石墨烯以后,對于這個材料的傳導研究就從未停止,而一直沒有實質突破,至今已經困擾了人們超過107年。

細看這兩篇文章,作者竟然都是同一人——來自中國成都的曹原。

而且不僅如此,在《Nature》編輯部收到曹原的文章后,在座的學者都驚訝了,爭相傳看曹原的論文。

曹原解決了困擾全球物理界百余年的難題,編輯部們激動得不能自已。

等不及排版,編輯們破天荒在《Nature》的網站上提前刊出了曹原的論文。

可以說這一次,并不是曹原以能在《Nature》發文為榮,更是《Nature》以能夠發表曹原的科研結果為榮。

能夠引起全世界學術界轟動的文章,研究的具體究竟是什么?

若是用專業的話語,解釋出來就太過復雜。

但若是舉例我們身邊息息相關的事情,就好理解多了。

如今我們的生活中已經離不開電了,但是在電力的運輸過程中,會造成嚴重的損耗。

或許這些損耗單看并不是什么大問題,可加起來足以造成電力公司上千億的損耗。

因此,若是誰能夠將電力傳輸過程中的損耗減少,誰就算做出巨大貢獻了。

但理論說起來簡單,可要想實現,卻不是一件易事。

早在1911年,來自荷蘭的物理學家就為后人找到了一個研究方向:

尋找類似于“超導體”這類的材料,便能夠實現節約能源的目的。

然而在后人的研究中發現,很多材料要實現超導只能在絕對零度的情況下。

絕對零度條件苛刻,大規模使用很難實現。

之后相關的這一難題也困擾了物理界百余年時間。

直到2017年,曹原在美國讀博時,推斷石墨烯在某種位移情況下,材料質改變,能夠實現超導。

為了證實自己的理論。曹原不停地做實驗。

最后在2018年3月證實了自己的結果,并將其發表在《Nature》上。

曹原的研究和人類的未來生活息息相關。

超導體不僅是完美的導電體,更能用于磁傳感器、超導計算機、熱核聚變反應堆等等...

經此一役,曹原的名聲傳遍了全球科研界。

而更令人驚異的是,曹原在發表文章時,僅僅22歲,還是一名在讀博士。

曹原的成功令人艷羨,在成為“天才少年”的路上,曹原又有著怎樣的助力呢?

“父母對熊孩子的容忍”

曹原如今的成功,離不開他的父母。

曹原,1996年出生于四川成都。早在曹原還沒有上學前,他就已經表現出了不同常人的天賦。

曹原小時候也有著“熊孩子”的一面。

家里的小玩意兒,從益智玩具、手電筒到收音機,曹原都要伸出“毒手”,把它們給拆一遍。

父母也不會打罵曹原,他們任由曹原“拆家”。

不過曹原不同意別的“熊孩子”的點在于——拆開的東西,他都能原封不動把它復原。

或許對于成年人來說,這并不是困難的事情,但對于一個兩三歲的小孩,這就不同尋常了。

父母敏銳察覺到了在這個過程中,曹原展現出來的記憶能力、邏輯能力和動手能力。

在三歲時,曹原的父母決定從成都移居到深圳。

當時的深圳正走在全國前段,曹原父母認為,深圳表現出來的科技環境能更加有利于曹原的成長。

他們在深圳的家位于華強電子世界附。

這個著名的“電子一條街”成為了曹原的啟蒙。

在同齡小孩還要玩奧特曼怪獸玩具時,曹原已經開始接觸當時最先進的電子設備。

曹原從小的眼界就這么開闊了起來,他在這里流連忘返,常常忘了回家的時間,需要傍晚父母來接。

在10歲時,曹原就開始玩起了電路,他還曾在學校里做實驗時用上了硫酸。

這些“熊孩子”行為,其他家長聽見后肯定都少不了給孩子一頓打。

但曹原的父母卻選擇義無反顧地支持自己的孩子。

為了滿足曹原的好奇心,曹原的父母還在家里為曹原搭建了一個“實驗基地”。

他們給曹原購置了很多物理、化學實驗儀器,讓曹原在家就能夠對科研進行啟蒙。

在學校里,曾經有一次做實驗需要得到“硝酸銀”。

但學校里沒有這個東西,只有“硝酸”,曹原便把母親的銀鐲子偷偷拿到學校里溶解了。

曹原本來以為自己回去后會被父母打罵,但沒想到父母還是原諒了他。

除了科研,曹原還十分喜歡天文。

父母知道他的愛好,便斥巨資給他買了天文望遠鏡。

小時候除了做實驗,曹原最喜歡的便是透過天文望遠鏡去了解更廣闊的宇宙。

在曹原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始終在維護曹原的科研熱情。

他們沒有像尋常父母一樣,因為曹原的“熊孩子”行為而生氣。

也正是父母對曹原的“網開一面”,讓曹原對世界始終保持著探索與好奇的心。

“老師的一句戲言,為他指明方向”

在曹原11歲時,他轉學去了“耀華實驗中學”。

耀華實驗中學學氛圍濃厚,卻不像有些學校,只顧學而封鎖了孩子的天

上學也改變不了曹原好動的天。

他在課堂上會因為學問題和老師頂嘴,也會在課外成為“破壞大王”。

曹原在學校曾經把桌子和投影儀都大卸八塊,只是為了研究構造。

學校的老師也沒有就此責怪曹原,相反,老師們都很好奇曹原是怎么做到的,畢竟他手里連工具都沒有。

學校很快就發現了曹原的天賦,讓他和另外兩個同學一起加入了一個“天才班”。

在班里,由副校長親自任教,還有六個學校里的頂級教師,全程輔導三人的學業。

從11歲起,曹原開啟了“超神”模式。

他在三年內學完了小學、初中、高中的學業。

也正是在耀華實驗中學讀書期間,曹原第一次對石墨烯超導提起了興趣。

2008年,曹原正在天才班里上初中的課程。

當時物理老師黃佳堂給三個學生上一周一次的實驗課。

相比于其他課程枯燥的課本知識,曹原更期待充滿著樂趣的實驗課。

當時黃佳堂在做實驗時,突然提起:“要是誰能發現在常溫狀態下的超導材料,那他就可以顛覆這個世界。”

這句話深深吸引了當時才12歲的曹原,他對物理實驗興趣更深。

他在之前從來沒有想過,這些看起來一板一眼淡的實驗,居然能夠改變這個世界。

下課后,曹原因為黃佳堂的話去詢問黃佳堂。

但黃佳堂只是個老師,他遺憾告訴曹原:“之后的發現,只能靠你們這一代去完成了。”

黃佳堂在曹原幼時的一句話,竟然成為了他之后數年的夢想。

2010年,14歲的曹原便參加了高考。

他以高考669分的成績,考入了中國科技大學的“嚴濟慈物理英才班”。

能夠考入這個英才班的同學都是年紀小的天才少年,但曹原竟比班上的均年齡還小兩歲。

雖然年紀比別人小,但曹原的學術天賦并不比別人差,曹原在天才班里依舊脫穎而出。

2014年,曹原還獲得了郭沫若獎學金,這個獎學金被稱為中科大本科生的最高榮譽。

“嚴于律己”

除了周圍環境的加成,曹原的成就最離不開的就是他自己的努力。

曹原從小便透露出了堅持頑強的品,他總是要求自己做到最好。

曹原的老師曾說,自己要求學生們拿出4分的成績,但曹原總是能做出5、6分的結果。

2014年,曹原讀完4年本科從中科大畢業后,他飛往美國在麻省理工攻讀博士。

不過曹原的博士路并不是那么一帆風順。

最開始,曹原想去的是Jarillo-Herrero的物理研究小組。

他對小組研究方向十分感興趣,但曹原在測試時,因為失誤導致以微小的成績差落敗于他人。

但曹原并不放棄,他選擇“曲線救國”。

通過進入別的系學,最后還是想辦法加入了Jarillo-Herrero的團隊。

曾經曹原做了半年的實驗,終于得到了想要的結果。

但他的導師卻告訴他,這個結果是偶然的,巧合并不能證明結論。

如果是別的人,在收到這樣的打擊后肯定會消沉一段時間,可曹原雖然沮喪,但還是立馬重新再來。

他廢寢忘食地在實驗室里搞實驗,在同齡人將所有時間都花在游戲上時,曹原癡迷于學術研究。

曹原總結之前失敗的經驗,不斷調整自己的實驗,最終把眼前的迷霧播散。

在曹原看來,失敗是很正常的事情,只需要用常心對待,失敗也沒什么大不了的。

吃一塹長一智,失敗多了也就有經驗了,曹原也自然而然攻克了自己的問題。

曹原在將自己的論文發表在《Nature》后,有不少國家、高校都向他伸出了橄欖枝。

曹原的去向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

美國直接給曹原開出了誘人的薪資,更是給曹原提供了綠卡,希望他能加入美國籍。

連曹原的老師都曾經表示,曹原最好不要回國,呆在國外“更容易看到星星”。

可曹原面對眼前的誘惑依舊不為所動,他說他是中國人,遲早要回國發展的。

2018年12月,在母校中科大少年班成立40周年的紀念會上,曹原也來到了現場。

曹原告訴自己的學弟學妹們:“科學無國界,我們可以去國外學最新的技術,但學成后一定要回到國內,為國家做出自己的貢獻。”

“少年強則國強”

2020年9月,曹原獲得了博士學位。

因為國內沒有和他研究相關的課題組,之后他繼續在麻省理工Jarillo-Herrero實驗室擔任博士后研究員。

截止到2021年8月,曹原已經在《Nature》《Science》上共發表了9篇論文。

在國內曾有人說過,能在《Nature》上發表論文,就有資格在國內的重點大學擔任教授。

而曹原,顯然已經超越了這個資格。

2021年8月26日,曹原獲得了物理領域青年物理學家最高獎。

據悉,在很早以前,華為公司就向曹原拋去了橄欖枝。

學成回國后,曹原將加入華為的天才團隊,突破完善華為的石墨烯技術。

曹原身上最難能可貴的是,他年少成名卻不被名聲所拖累。

曹原很少接受采訪,他一直知道自己的目標是什么。

而且做出成果后,曹原放棄了在國外優渥的條件,選擇報效祖國。

在如今,我們看過太多的人才投向國外的懷抱,像曹原這樣愿意為祖國造福的天才少之又少。

少年強則國強,相信曹原學成歸來后,會帶領我國石墨烯方向更進一步。

曹原的成功雖然很難復刻,但我們能夠中學到曹原成功的方法。

作為父母老師等,我們不應該扼殺孩子的天。

若只是讓孩子不停地停留在紙上學的層面,長此以后孩子只會成為紙上談兵的人。

關閉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