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如今的自媒體作品, 標題很重要,有讓人眼前一亮的名字,就是成功的一塊敲門磚。
請問,諸如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品:海明威的《老人與海》、高行健的《靈山》、奧爾罕·帕慕克的《我的名字叫紅》等;中國茅盾文學獎:錢鐘書的《圍城》、陳忠實的《白鹿原》、梁曉聲的《人世間》等。這些書,名震四海,書名耀眼嗎?奇葩么?讓人震撼不?
震驚、驚爆、重磅、驚奇……嚇出一身冷汗,萬萬想不到……不管是文章還是視頻,諸如此類的標題層出不窮。你有沒有點擊進去看過?是不是就會發現,有的也就那么回事,沒有什么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事情。
一些寫作變現的公眾號聲稱:5天訓練營,21天變現營,短視頻變現計劃等,讓你實現零基礎月入幾千幾萬,甚至是發展為行業大咖!這其中需要注意的幾個重點:
其一就是標題,如果你的標題夠新穎夠吸睛,那么這個作品就已經成功了一半。
其二是找準定位,你的主要方向是了解讀者需求,符合市場。寫作和視頻一樣,不是你喜歡,而是看客喜歡;不能只是感動了自己,而是適應別人的興趣。
其三是套模板,成功都是有“公式”的,寫作想要過稿那也是有技巧的,就是優秀老師曾總結出來屢試不爽的“模板”。只要你聽話照做,根據模板,就不用擔心不過稿。
當然,培訓老師說在這個過程當中,作品的內容還是最主要的。
我不明白,為什么現如今的所謂自媒體,所謂文化,所謂作品,就是這樣的了。如上所言,到底是內容最重要,還是畫蛇添足,自我欺騙?
首先標題,拿《老人與海》來說,這個普普通通、簡簡單單的名字,跟我和你、小明和小紅、小花和小草沒什么兩樣吧?那它何以能成為如此優秀的作品?
即便明珠蒙塵,也阻擋不了明珠的光輝;真金即便火煉,那也還是黃金,不論身處何方,依然會發光。
其次定位,《老人與海》是海明威1951年根據真實事件寫的一篇中篇小說,于1952年出版。出版即封神,于1953年獲得普利策獎,1954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故事內容是說一個孤獨的老漁夫連續84天沒打到一條魚,在第85天他決定出深海,經過兩天兩夜的艱難險阻,終于捕獲到一條巨大的大馬林魚。
這條比他般還要長2倍的魚,在運回的途中,受到鯊魚的多次攻擊。幾番殊死搏斗后,老漁夫把被鯊魚吃得只剩下一具骨架的大馬林魚帶回了海邊。
如果說這本書的成功與時代背景和社會現實有關,那么時過境遷,這本書是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追捧!試想,當時的海明威難道是找準了大眾的需求,投其所好嗎?別逗了!
最后再說說這套模板,《老人與海》的模板是什么?先說老人很久沒有收獲?再說他如何勇猛,與大海、與大魚搏斗?最后說,他帶回來了什么?
搞笑的吧!海燕啊, 你長點記性吧!
老舍在《文學修養》中談到:
我們是要“創作”。既要“創”作就不能照貓畫虎,只求跟范本差不多。大家若用同樣的技法去寫作,便無創作可言了。
文學是創作,這是作品的靈魂,而不是復刻。語言到不了的地方,文字可以到達。文字,是靈感的迸發,如指尖彈出美妙的音符;文字最有力量,它的力量在于長遠,可以穿越時空。
在這里,我并非是要噴文學愛好者和創作者。如果有精彩紛呈、引人入勝的內容,再加上扣人心弦、眼前一亮的標題,兩全其美,那豈不是寫者與讀者最希望呈現的靈魂么?
文字,若愛,請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