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止于答案,知乎始于答案。
作者丨劉鑫
編輯丨石燦
近期知乎上市,不禁讓人想起另一“問答巨頭”百度知道現在怎么樣了?
2005年,基于搜索的互動式知識問答分享平臺“百度知道”問世,此后,百度百科、百度文庫、百度經驗、百度學術等系列產品紛紛上線,迅速占據知識問答領域內的頭把交椅。
與此同時,一大批知識問答平臺也在不斷涌入市場。在這些年里,以新浪愛問、360問答等為代表的搜索引擎產品,以知乎、分答等為代表的客戶端都用自己的商業模式,讓眾多用戶為知識買單。
然而在大浪淘沙下,百度知道開始走下國民知識問答平臺的神壇。2019年百度投資知乎,百度知道也多被拿來與知乎比較。
一網友在百度知道與知乎的區別問題中答道:“知道止于答案,知乎始于答案。”
百度知道怎么不火了?
“那時候百度知道還基本上都是真人在提問、回答,不像現在這么多機器人。”談到這些年百度知道的變化,李鵬有感而發。
李鵬是百度知道的老用戶,2007年接觸百度知道,2014年逐漸淡出這個平臺。他的答案被采納5000多次,積累了幾十萬的財富值。關于離開,他的理由很直白——失望。
2005年6月21日百度知道發布,同年11月8日轉為正式版。在那個時期的產品賽道上,新浪愛問和騰訊搜搜問問也不甘示弱。百度知道依托于百度搜索引擎,深耕互動式知識問答分享。新浪愛問背靠自家綜合門戶網站,勵志做中文智慧型互動搜索引擎。而騰訊搜搜問問在龐大QQ用戶量的基礎上發力,迅速搶占知識問答平臺市場。
相近時間推出差不多的產品,卯足勁的三大平臺各自暗中較勁。據艾瑞咨詢推出的網民行為連續性監測系統iUserTracker數據顯示,百度知道從推出以來一直高居各家中文知識問答分享平臺用戶訪問量之首,騰訊搜搜問問穩列第二位,新浪愛問也一直處于行業的領先地位。
百度知道在當時的行業影響力是舉足輕重的,通過貢獻知識、內容分享讓眾多用戶得以享受互聯網帶來的時代紅利。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胡泳提出,微小的選擇是一種個人行為,然而數以百萬計的微小選擇的集合最終可能導致龐大的集合行為。
在百度知道問題中,有關霧霾中毒怎么辦的回答截止目前累計45912個,這是四萬多人的認知盈余,也是四萬多人的微小行為。
百度知道中關于霧霾中毒的回答
“當時都沒有百度知道火。”李鵬對同類產品比較著,“如果有什么問題想在網上搜索提問,那肯定就想到百度知道。”2009年李鵬剛上大學,那時候的他主要關注文學分類。李鵬還記得當時關于文學類目的問題有40多頁,“每天基本上從頭瀏覽一遍,找自己能回答的問題。”
2009年互聯網的普及率還不足30%,但以用戶需求和體驗為核心的驅動力,開放協作分享的互聯網發展理念初步顯現。在百度知道愛問愛答的人很多,由此也出現了一些有意思的問題和答案。
2009年百度知道中的回答
以百度知道為首的知識問答分享平臺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搜索模式,即 “知識分享社區+搜索引擎 ”。 用戶提出問題,通過積分獎勵機制發動其他用戶解決該問題。 同時,這些問題的答案又會進一步作為搜索結果,提供給其他有類似疑問的用戶,達到分享知識的效果。
依附于搜索引擎的百度知道,就體量而言無疑是成功的。2019年百度知道在“知道合伙人營銷生態峰會”上宣布:百度知道平臺已經累計解決用戶提問5.5億,參與答題的用戶超過1.8億。然而對于內容行業本身,忠實用戶的流失、答題質量的參差、信息監管的合理性都對百度內容生態造成了或多或少的傷害。
百度知道團隊答題排行榜
積分獎勵機制確實能鼓勵用戶進行答題,但相應地,部分用戶為了刷分,復制粘貼、答非所問的答案有很多,內容同質化現象是存在的,在上文有關霧霾中毒怎么辦的回答中,幾乎所有答案都是吃蔬菜。4萬多用戶異口同聲,沒有信息增量。
“不管是提問還是回答都成了機器人。”這是李鵬后來發現的問題。對于李鵬每天至少一小時的重度用戶來說,這個現象很明顯。
隨著近年來對版權的越加重視,百度知道相應的監管也愈加嚴峻。李鵬表示,很早之前平臺對于文學、小說、游戲資源并不管控,在分享盛行的年代許多用戶賬號等級很快達到20級,后來平臺大批量刪除回答,對于帶有外部鏈接的帖子集中失效。有些用戶可能一個回答都沒有了。
而在內容審核舉報方面,百度知道一直延續了以往貼吧處理的方式。李鵬在2010年做百度知道團隊競爭比賽的時候,投訴基本可以通過頁面上舉報來反映。“看似很好用,但那時候好像不怎么審核,只要舉報,基本上這個問題的回答就沒了。”但后來就麻煩很多。
如今再回頭來看,三大平臺的江湖地位已然發生質的變化。
百度知道在基于搜索的互動式知識問答分享平臺賽道里仍位居業內第一,但早已不如昨日般輝煌。2014年初,騰訊搜搜問問正式并入搜狗問問,搜狗問問內容抄襲被網友廣為詬病,影響力大不如前。同年,新浪愛問共享資料平臺被查,對新浪愛問造成了不小的沖擊。目前在新浪愛問官網上“大家在問”欄目已停止半年未更新。
新浪愛問“大家在問”欄目
知識問答平臺的“后來人”
知識問答平臺從不缺后來人。
2007年,天涯社區旗下的社交問答平臺天涯問答誕生。2011年初,知乎問世,在問答界脫穎而出。2012年,360問答依托于奇虎360強大的安全技術支持開始運行。2016年,微博問答、頭條問答上線,分答以付費語音問答的方式成為國內領先的語音問答平臺。2017年,頭條問答升級為悟空問答……眾多玩家涌入其中,這是問答戰場的廝殺。
這場競爭無疑是慘烈的。近些年里,天涯問答逐漸沒落以致無人問津,360問答與其他搜索引擎類問答平臺一樣,顯得不溫不火。以“提問加圍觀”火爆的微博問答熱潮已過去,以語音問答出圈的分答改名在行一點,開始向課程領域布局。而被廣為看好的悟空問答已于2021年2月3日停止運營……
潮來潮去,知識問答平臺的玩家來了又走,而知乎在這不斷更迭的互聯網市場中上市了。
知乎上市
2021年3月26日,10歲的知乎在紐交所掛牌上市,拋開首日破發不提,在問答領域,知乎還是成功的,市值近50億美元。
最開始起名的時候,知乎CEO周源和他的團隊將思路集中在問和答上,問事兒、提問題、大聲問等都是曾經的備選名稱,始于問答,終于問答。知乎將問答做到了極致。
周源曾在知乎里寫道,知乎的問答,表面上是問答,背后則是SNS,是人、話題和問題的相互聯系。
周源看到了一個需求,一個人大腦中從未分享過的知識、經驗、見解和判斷,總是另一群人非常想知道的東西。知乎做的就是將人們大腦中的知識、經驗、見解搬到互聯網上,讓每個人都成為各自領域的知識英雄。
起初,知乎采用邀請制注冊方式,為知乎注入了專業的基因。對答主的爭奪,知乎走在了前列。2013年,知乎向公眾開放注冊,知乎由小眾開始走向大眾。各個領域內的人士因積累粉絲、知識變現、自我成就等原因入駐知乎,構建了知乎早期知識分享的勝景。
兼具內容與社交是知乎不同于其他平臺的特點。在知乎的問答里,答案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問題也多以“如何看?要不要?為什么?”來進行設置。不限定問題的解決,知乎將問題留在了討論,也將用戶留在了討論里。
知乎一直沒停下在商業模式的探索,其中廣告、鹽選會員是知乎最主要的收益來源。然而大量的廣告讓內容質量趨于下滑。在知乎首頁平均4到5條資訊中就夾雜一條信息流廣告,在回答問題的文章里也有很多引流廣告。
一位知乎網友吐槽,“知乎,發現更大堆廣告的世界。”這是商業化的反噬,劣幣驅逐良幣之下,知乎的內容生態走向何方還未可知。
魚和熊掌能否兼得?
知識問答的市場一直是存在著的。
據艾瑞資訊發布的《2020年中國在線知識問答行業白皮書》顯示,2020年,泛知識內容行業發展成為千億級別的市場,迎合行業趨勢發展,在線知識問答賽道借勢而上。
圖源:艾瑞資訊
圖源:艾瑞資訊
知識問答產品的幾經生死,在行業持續洗牌下,產品高下可見。在艾瑞資訊的調研里,百度知道的用戶認知度和滲透率均處于領先地位,用戶對知乎問答、百度知道的綜合評分更高。這是產品不斷更迭之下,用戶用腳投票的選擇。
不得不說,歷經多年的百度知道與知乎在問答領域的成績是亮眼的,但他們自身也有困局。從垂直領域走向綜合平臺,由小眾到大眾,在流量劇增之下,內容生態開始變得良莠不齊。商業化和用戶體驗的平衡點還需要平臺進一步摸索。
隨著人口紅利期結束,用戶時間的爭奪成為各大知識問答平臺新的焦點。誰贏得了用戶更多的碎片化時間,讓用戶在平臺里找到價值,誰就贏得了知識變現的入場券。
近年來,基于移動互聯網的付費和服務愈發增多。華東師范大學教授劉擎指出,知識生產與傳播的準入門檻大大降低。任何個人或團體只要具備某種“稀缺性”的專長知識,就可能成為潛在的生產者和傳授者,進入知識市場。
問答平臺就提供了一個場域,來充當知識中介。它將人們頭腦中的知識搬運到平臺,將知識袪魅,彌合用戶間的信息差。而這信息差,恰恰就是留住用戶的原因。
知識是互聯網時代的剛需品,在線問答滿足剛需讓知識得以變現,這就形成了一個順暢的變現邏輯:滿足需求——用戶付費。對問答平臺的用戶來說,根據艾瑞調研數據結果來看,在線知識問答用戶具有相對可觀的收入水平,其平均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者占比達到81.4%。在消費力方面,在線知識問答用戶月消費在2000元以上者占比達75.9%,其消費力也相對較高。
而對于商業化,用戶的容忍度也是在不斷提高的,70.5%的在線知識問答用戶對廣告營銷持相對正面態度,即表示廣告營銷不會影響其對產品的使用或會產生正面影響。這對知識問答平臺來講,無疑是一種福音。如何將廣告與原生內容更貼合,不引發受眾的反感,是平臺需進一步探索的方向。
圖源:艾瑞資訊
圖源:艾瑞資訊
好內容與商業化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好內容滿足用戶需求,用戶也樂意為之付費。在內容生態上如何把控,如何讓用戶在平臺上投入精力是商業化的突破口。
閑下來的時候,李鵬還是會打開百度知道再看看以前被評為最佳的那些答案。“有的時候我還能記住,當時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是個什么日子,發生了什么事情。”
人們總會懷念傾注較多精力的那段時間,李鵬懷念10年前的百度知道,知乎用戶懷念最初入駐知乎的日子。“對于百度知道這么一個老家伙,新一代網友應該也不會有什么太深的感情。”
“活著這個詞定義的比較準確。”李鵬這樣評價百度知道。
備注:文中李鵬為化名
參考資料:
1. 《中文知識問答分享平臺激勵機制比較分析 ———以百度知道、騰訊搜搜問問、新浪愛問知識人為例》,左美云、姜熙
2.《知識問答平臺及其盈利模式研究》,李丹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