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咨詢服務多年,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做個賺錢的老板容易,成為真正的企業家很難。很多創業者其實都是聰明人,思維敏捷、業務能力強、嗅覺敏銳,所以他們很快就可以把熱門領域模式復制,產品復制,但是領導者的發心和使命卻很難復制。這也就決定了很多企業在相同賽道,相似產品、在相同窗口期切入結果卻不同。老板們在面試員工后會評價所面試的每個人給自己帶來的感覺,其實員工和客戶也能通過相處與共事感受到這個企業的使命和發心是不是真的為了客戶、真的為了員工,還是嘴上一套心里一套!疫情是一次試金石,把很多有價值有使命的企業過濾出來,剛需這個詞成為疫情期間企業和客戶都意識到的存在基礎,客戶真正需要的產品、性價比高的產品、值得重復購買的好產品、讓人內心幸福的服務在下行的經濟環境中顯得尤為重要。
我曾經服務過一個文創企業,老板很有個人魅力,在臺上講了很多大愛,但是一設計產品,我發現他的口中標準就只有一個:那就是如何讓客戶無法退款!這個標準和發心就決定了產品的性價比不會高,是從自身利益出發而不是客戶利益出發。還有一些營銷和團隊都很優秀的公司,卻始終做不久、做不大、賽道總是換,核心產品總是出不來。我和老板們溝通增加研發和尋找賣點之前要深思自己的發心和使命,但是真正理解和愿意沉下心來的人卻不多,甚至有些人直接反問我:研究產品和使命,近期業績怎么辦?我反問道:十年了您一直關注每月業績,最終關注出來的沒有品類、沒有品牌、沒有鐵桿粉絲的一個公司!十年始終關注眼前利益,所以沒有長遠價值!
產品的品質可以帶來口碑,提升品牌、帶來復購、帶來更高的轉介紹和更低的營銷成本,但是如果把不退款這種最低目標當作指標,那么這個發心肯定不是為了客戶提供最有價值的產品,而是自我短期利益最大化。如果產品不貴,客戶不退款是因為自認倒霉。長久來看很難進行客戶沉淀,這就如同很多網紅產品一樣,優秀的事件營銷、大促、買粉、惡搞都能帶來爆量,卻很難帶來持久。沒有持續的價值,一定沒有持續穩定的交易。阿里、美團、小米、華為、京東、滴滴、抖音這些公司的確都有很強大的業務團隊,但是,本質是他們的產品和服務真的為客戶帶來便利、帶來價值。胖東來、海底撈、老干媽這些企業的偉大之處都是樸實無華的發心和為客戶創造的價值。
其實商業本質并不復雜,客戶有需求,企業通過產品和服務來滿足需求,客戶有痛點,企業通過產品和服務來解決掉痛點。企業為客戶帶來的價值越大,企業自身的利益才是良性的。很多企業的發心只是看到客戶兜里有錢,用超強說服力、銷售力、廣告轟炸、促銷、誘導銷售、各種成交手段把客戶成交下來,并以此為榮。這的確應了一句話,因為優秀難以卓越,因為發心和產品都差,所以銷售力優秀,用打雞血、做激勵、造勢、造神來支撐!風口來的時候,豬也能飛上天,風口過去了發心和使命就是小豬的兩個翅膀,沒有好的發心就沒有好的產品,沒有大的使命就沒有持續價值,那么這只豬注定摔下來。
使命要比發心更高一個維度,我們要為客戶帶來什么叫發心,我們為行業、為社會、為國家帶來什么叫使命!這不是喊口號和搖大旗,每個老板最初創業可能都是為了實現過好日子,變成有錢人,但是當財富累積之后,如果使命感沒有提升就成了土財主、暴發戶、甚至揮金如土驕奢淫逸。使命是一個企業的道,以道御術方能長久。很多老板研究薪酬、研究績效、研究管理、研究組織、研究品牌、研究模式,就是忘了自己的使命感和思維已經成了企業的天花板,企業家的高度就是企業的高度。反問自己的發心會讓自己找到事業的起點和產品真正的賣點,反問自己的使命會讓自己知道企業存在的價值。如同婚姻,發心不是愛和尊重,只是應付,那么結果注定不好,中途也容易變故。支撐前行的小目標可能是利益和榮譽,支撐大目標的一定是使命。企業的未來其實就在老板的心里和夢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