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辨路上的探索者
——盈之刑事團隊創立人田宇、劉曄律師專訪
近年來,法律服務市場化、產品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這種變化更多的體現在民商事領域。民商事律師早早就在嘗試團隊化,用市場手段、技術手段讓自己的服務產品更適應市場的需求。然而,刑事辯護領域一直相對落后、保守。要不就是一個人單打獨斗,要不就是一個師傅帶著幾個徒弟的作坊式模式。不管是一個人還是所謂的團隊,其實還是完全依賴于一個律師的個人品牌,本質上依舊是一個人在辦案。
與傳統的律師團隊人員組成不同,雖然團隊剛剛成立一年多,很多模式還處在探索階段,但是盈之刑事團隊創始人田宇和劉曄說他們希望未來能夠改變刑事律師一直以來的行業格局。據他們介紹,盈之刑事團隊,不僅有律師,有助理這樣的法律專業成員,還有負責市場的非法律專業成員。有別于一名主辦律師帶著助理的傳統辦案模式,盈之刑事律師團隊的每一個案件都是由兩名核心律師主辦,而這兩名核心律師,一位名叫田宇,一位名叫劉曄。
田宇,一個走出校門便毫不猶豫選擇刑事辯護專業的女律師。劉曄,律師曾經的對手,一名前檢察官。他們性別不同,背景不同,風格不同,然而他們卻走到一起成立了自己的團隊——盈之刑事律師團隊,一個只做刑事業務的律師團隊。在成立團隊之前,他們各自做的都不錯,但是他們不滿足僅僅是小作坊變成大作坊的發展道路,因此成立了一個不一樣的團隊,打造一個刑事服務的品牌——盈之,由此,也引出了一段律界“絕代雙驕”的業界佳話。
剛與柔的結合
溫婉,一直是田宇留給別人的第一印象,讓別人很難將她與刑辨律師聯系起來。12年前,剛剛拿到執業證的她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刑事辯護專業。刑事辯護向來是男律師統治的天下,女律師要想立足,要面臨著重重的困難。但田宇有自己的生存技巧,她認為,女律師尤其是刑辨女律師在執業方面有自己獨特的優勢。
田宇認為,女律師溝通能力,親和力以及責任心相較于男律師都要強。最重要的是女律師更具有“悲天憫人”的情懷。而刑辨律師更需要這種情懷。
日本刑法學家西原春夫曾說過這樣的一段話,“刑法這張臉上,包含著被害人父母、兄弟的悲傷與憤怒,包含著對犯人的憐憫與體恤,也包含著對犯人將來的期望與期盼;此外還一定包含著法官在充分理解犯人的犯罪動機的同時又不得不對犯人科以處罰的淚水。”老百姓常說“法不容情”,準確的說應該是“法律不容私情,法律飽含著大愛”。
女律師的天性決定她們在辦理刑事案件時,關注點不僅僅停留在案件本身,她們會延伸到案件背后更深層次的社會問題。她們更容易讓看似冰冷的法條散發出它本該有的溫度。
憑著自己的努力和執著,80后的田宇硬是憑著自己的努力打拼出自己的一番天地,現在她已經是全國最大的律師事務所盈科律師事務所刑事二部的副主任。
但是不得不承認,任何事情都有其兩面性,有利必有弊。女性的優勢有可能也是其劣勢的根源。刑事案件中,律師要和公權力對抗,女律師往往會讓客戶覺得溫柔有余而剛強不足。客戶的的需求是綜合的,他們希望對內面對當事人及家屬律師要春風化雨,對外面對辦案機關律師要鐵骨錚錚。任何一個個體可能都很難全部滿足。
田宇非常贊同張明楷教授的一句話,“法律人必須在精神上脫胎換骨。法學是成年人的工作,如果不快點毀掉你們的童年,你們怎么真正成熟!法學是統治者的事業,如果不毀掉你們的平民心態,怎么進入領導者的行列!法學是研究人性惡的科學,如果不深刻直面邪惡,你們又怎么能徹底的明白正義。”
田宇用自己的理解總結成一句話——法律人,既需要菩薩心腸,更需要金剛手段,而刑事法律人尤為如此。在一個人身上同時具備這兩種特質太難了,這簡直是一種痛苦的修煉。
然而盈之刑事團隊的辦案模式恰恰能夠解決這個難題。盈之刑事團隊的每一個案子都是由兩位創辦律師協同辦理,剛柔相濟,相得益彰。在辦理案件時,田宇更多的負責與客戶、承辦人的溝通和交流,充分利用女律師的先天優勢,讓對方更容易接受律師的想法和觀點,而劉曄律師更多的是負責專業方面的把控,讓溝通的內容從專業方面立得住。
矛與盾的碰撞
與田宇的從業經歷不同,劉曄在進入律師隊伍之前曾經在北京市某檢察院公訴部門工作五年,是一名優秀的公訴人,業務骨干。然而,在檢、法的辭職率還遠不如現在這么高的四年前,劉曄毅然決然地離開了體制內,放棄了那個讓多少人羨慕的鐵飯碗。
劉曄說,可能因為自己骨子里流著的是“不安分”的血。需要更廣闊的的空間去施展自己。
沒有了公務員的光環,沒有了公權力的加持。劉曄要經歷兩年不能辦理案件的回避期,同時還要盡快搞懂并適應一個全新領域的游戲規則、生存法則。身份的轉變不僅考驗的是勇氣,更是對一個人綜合能力的挑戰。憑借著過硬的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劉曄完成了從檢察官到律師的華麗轉身,短短四年他已經在刑辨領域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劉曄說,能夠在競爭激烈的律師行業生存下去他憑的主要是專業能力。
在檢察院工作期間,他每年都要辦結上百起刑事案件,日復一日的積累,讓他早已形成了系統的刑事法律思維。這就像運動員經過長期的訓練,肌肉已經產生了記憶。現在即便是遇到自己以前從來沒有接觸過的案件類型,他也能在最快的時間內從紛繁復雜的案件事實和法律關系中找到案件的突破口,快速制定出辯護思路。刑事案件是和時間賽跑,高效和精確十分重要。檢察官的工作經歷讓他比其他律師更具有優勢和競爭力。
劉曄坦誠地講,檢察官的從業經歷是他的優勢,但是已經根深蒂固的檢察官的慣性思維在某些方面也是他的羈絆。
從檢察官到律師的轉變不僅僅是職業的轉變更是思維方式的轉變。
檢察官代表公權,為國家發聲,律師服務私權,為當事人吶喊。檢察官與律師就像矛與盾,一個守一個攻。所以,在案件中檢察官只要守好他的防線就是勝利,而律師則需要對案件不斷的開疆擴土發現更多的可能性。劉曄說,這種思維上的矛盾碰撞會伴隨他的整個執業生涯。
劉曄承認,這種思維方式上的大開大合一個人真的很難兼顧得到。他的特長是主業能力,所以他更希望將主要精力放在案件本身上。團隊的辦案模式會很好的彌補他的短板,可以說是如虎添翼。
這種矛盾的碰撞不僅體現在劉曄個人身上,也體現在團隊制定案件辯護方案的過程中。作為前檢察官,他很清楚對手在想什么,因此在團隊制定辯護方案時,他會充當公訴人的角色。公訴人與辯護人的對抗在法庭之前已經預演,在這種撞擊之下產生的辯護方案會更全面,更精準。
盈之團隊的辦案模式會產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應。劉曄對自己的團隊有著形象的比喻。“在團隊里,我們有的人是清茶,有的人是牛奶,倒進一個杯子里就成了奶茶。而我們提供的法律產品就像是一杯奶茶,你在一個杯子里既可以品味到茶的清冽,又可以感受到奶的柔香,既減輕了茶的苦澀,又沖淡了奶的甜膩。這就是撞擊之后產生的美妙感受。”他說。
一切為了更好的服務
作為已經在法律行業摸爬滾打了十多年的法律人,田宇和劉曄越來越清晰、深刻地認識到法律服務的內涵,更清楚客戶需要什么樣的服務。他們成立團隊的初衷和目的就是給客戶提供更優質的服務產品。客戶的需求尤其是刑事案件的客戶不僅僅停留在案件本身。
盈之刑事團隊更能夠精準地滿足客戶的需求,在他們代理的刑事被害人案件中更能夠體現這一點。代理刑事被害人更需要律師有全面駕馭案件的能力。
2019年,盈之刑事團隊代理了一起公益案件,為一個被騙財騙色的女孩免費提供法律服務。在接受委托時,這起詐騙案件早已立案,而公安機關一直認為證據不足,遲遲沒有將犯罪嫌疑人緝拿歸案,案件被擱置,被害人不堪打擊,精神崩潰并幾次自殺未遂。
對于盈之團隊來講,這是他們承辦的眾多案件中的一個小案子,但是對于一個涉世不深的女孩來說,卻關乎著她的生死。盈之團隊接受委托后,快速制定出了服務方案。一方面,通過團隊的專業能力找出案件的核心要點,推動案件重新啟動。另一方面,發揮團隊的溝通優勢,對被害人進行心理疏導,把案件對被害人的傷害降到最低。不僅要重啟案件,也要重啟被害人的人生。
最終經過不懈努力,在該案停滯一年后,盈之團隊不僅成功推動該案重新啟動,犯罪嫌疑人被抓獲并得到應有的懲罰,與此同時,被害人也走出絕境,開始積極的面對生活。
這個案件的圓滿解決得益于盈之刑事團隊過硬的專業能力,良好的溝通技能和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得益于盈之刑事團隊處理案件的綜合能力。
其實他們辦過的經典案件很多,其中不乏大案要案,但是他們更愿意拿出這個案件來分享,是因為這個案件更能體現盈之團隊法律服務的特色和價值。
未來之路
談起未來,田宇和劉曄認為,做好團隊的前提是必須承認沒有全能的英雄,我們每個人都是“殘疾人”,需要與別人的通力合作。雖然在成立盈之刑事團隊前,他們各自都做的很好,但是他們清楚的認識到,未來的法律服務市場,尤其是高端市場,不是一個個體或者一個極具個人色彩的團隊可以滿足的。他們的團隊就是要弱化個人特征體現團隊的特征,他們的產品沒有個人標簽而是打著深深的團隊烙印。
他們的團隊還很年輕,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今后,他們希望能夠將更多的設想付諸實踐,比如拿出更多的精力去做公益案件。面對公益案件,即使沒有收取任何費用他們仍然不遺余力的工作。這不僅是因為律師的擔當,也是因為我們要打造一個團隊的氣質。
田宇和劉曄說,不管能走多遠,不管能走到何處,他們都會始終堅持自己的初衷,走出一條有自己特色的發展之路。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