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項目管理:需重視項目投后評估

2019-11-27 21:26:00

我國基礎設施投資市場化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從1984年首次探索以BOT模式引入香港合和實業有限公司與深圳市合建深圳沙角B電廠,拉開了我國基礎設施投資市場化的序幕。本世紀初,國家部委發布了一系列鼓勵民間投資,加快市政公用事業市場化進程、允許更多不同行業領域向民營資本開放的指導政策,使得眾多的項目得以落地。其中有代表的項目包括合肥王小郢污水項目、蘭州自來水股權轉讓項目、北京地鐵四號線項目等。

十八大后,基礎設施投資市場化發展開始提速,2013年底,財政部會議正式提出大力推行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自2014年開始,以PPP模式為代表的基礎設施投資市場化發展逐步進入了高潮階段。

PPP有例的數據顯示,2014~2018年,全國累計落地PPP項目9000余個,投資規模超過12萬億元,參與的各類投資企業達到3000多家。這些項目的均實施周期接20年。通過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在短短數年內,大量企業進入這個行業,完成了數額巨大的項目。我們不禁要問,那些掏出真金白銀進行投資的企業,它們真的專業嗎?在長達20年的合作期內真的有能力管理項目,實現預期效益嗎?問題的答案并沒有想象中那么美好,事實上僅僅數年,已經有項目暴露出問題,甚至出現難以繼續執行的狀況。

“項目實施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多種多樣,例如審批緩慢、工程質量不過關、計劃拖延、融資不到位以及各種違約情形等。而出現各類問題都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到項目的收益,增加項目的投資風險,因此,我們認為,對于以PPP為代表的周期較長的投資項目,投資企業應當重視全周期內的項目管理,而最佳的手段就是項目投后評估。” 資深投資首席官齊家鵬表示, “簡單來講,項目投后評估是對項目實施目的、執行過程、效益、作用及影響進行系統的、客觀的分析和總結。通過對投資活動定期的檢查總結,確定投資預期的目標是否達到,項目實施是否合理有效,項目的主要效益指標是否實現,通過分析評估找出項目出現問題的原因,總結經驗教訓,并通過及時有效的信息反饋,為項目后續執行的決策提供依據,同時也為被評估項目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提出改進建議,從而達到提高投資效益,控制投資風險的目的“。

項目投后評估應該引起所有投資企業的重視,無論是每年投資數百億元的大中型央企、國企,還是只投1~2個項目試水的小企業,都無法做到完全規避風險,實現最理想的管理狀態。項目投后評估的要義在于評估的時間和內容。”在時間方面,我們建議至少以年為單位,在每一年的固定時點進行評估。在內容方面,我們建議評估的核心是項目前期決策條件與項目執行投資效果之間的對比分析,其中項目前期決策條件來自于投資企業提供的投資決議、投資可研報告、投資合同等前期文件;項目執行投資效果來自于投資公司提供的經營信息與財務數據。項目投后評估需要全面掌握每個投資項目的前期決策條件與現實執行情況“。齊家鵬最后表示,項目投后評估應充分考慮PPP項目全生命周期的特,并根據項目所處的不同階段體現不同的評價重點,以充分體現和真實反映PPP項目的管理、產出、效果和可持續等情況,切實滿足PPP項目投后評估的工作需要。

基礎設施項目投資管理是一項復雜的事務,是涉及政企雙方合作長達20年的一個事項。作為投資者,切不可抱有“工程落地,萬事大吉”的心態,要時刻關注和警惕項目實施過程中的各種情況,做好項目管理,將項目投后評估作為項目管理的有效手段,為基礎設施市場化投資的穩步發展與良好投資環境的營造保駕護航。作者:王可望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閉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