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繡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但只重技藝不重原創、題材守舊讓年輕人毫無興趣,即使是國家級大師,面對客戶提出的原創需求也犯難不知如何下手。
32歲的張雪出生于蘇州的一個刺繡世家,為改變蘇繡的窘境,他放棄英國留學的機會和高薪工作,創造了“極簡蘇繡”風格,比如在扇子上繡皮卡丘、大牌化妝品,甚至聯合品牌方推出蘇繡耳機等,能用頭發絲1/32粗細的絲線繡表盤,傳承了老輩人精湛的技藝,最終受到年輕人熱捧,為蘇繡開辟了一條全新的發展路經。
圖說:張雪代表作《星空》,將20余種針法融入一副作品,堪稱“蘇繡教科書”
保護原創就是保護創新。他認為,只有堅持原創和創新才能讓蘇繡的生命力持續下去。他也非常認可阿里平臺治理部的原創保護平臺為保護知識產權所做的努力,認為傳統蘇繡藝人必須提升原創保護意識,才能讓整個蘇繡市場重新火起來。
入行:靈光乍現解“原創”訂單難題
蘇州鎮湖是蘇繡發源地,32歲的張雪來自蘇繡世家,母親、外婆、姨媽、姑媽、舅媽都是蘇繡藝人。母親薛金娣6歲學刺繡,16歲做繡工,刺繡40多年,是薛氏刺繡第三代傳人、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蘇繡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作品曾在法國盧浮宮展出。
蘇繡這個行當傳女不傳男,孩子還沒降生,薛金娣就提前給孩子起好了“張雪”這個名字,希望能生女孩,然而生下來才發現是男孩。
小時候,母親沒有刻意教過張雪刺繡,但大人忙不過來了,也會讓孩子幫著分線、穿針,五顏六色的絲線在孩子們眼里如同玩具。對于曾經少不更事的張雪來說,蘇繡只是童年的美好回憶。
圖說:張雪(左一)和母親薛金娣,家里幾代人均是蘇繡藝人
2010年,張雪從南京財經大學國際貿易專業畢業,找到了一份期貨公司的工作,收入不菲,還拿到了去英國利茲大學深造的錄取通知書。但大四下學期回家的一次經歷讓他決心放棄高薪工作放棄留學,回到家鄉做起了“繡郎”。
當時薛金娣拿到了一個大訂單——訂做一個雙面繡屏風,但客戶的要求讓人犯難:雙面繡里的牡丹包括屏風架子,都必須是“原創”。
傳統的蘇繡不講究原創只講究刺繡技法。往往是客人拿來一幅畫,指著說我要繡這個,藝人照著繡就是了,誰繡得和這幅畫一模一樣就算誰厲害。
而定制屏風的客戶是清華美院一位設計師,傳統的老圖案他全都否定,圖紙推翻了幾十遍后,老藝人們一籌莫展甚至想放棄的時候,張雪靈機一動想了個畫面創意,沒想到被客戶接受了,訂單起死回生。
困境:傳統蘇繡固守技藝缺原創設計
這件事讓張雪思考了很多。以前蘇繡鼎盛時,鎮湖有八千繡娘一說。但現在,鎮湖街道上,做蘇繡的都是和他母親年紀相仿的長輩,30歲以下會刺繡的只有十幾人,年輕人大都不肯學蘇繡。
原因之一是蘇繡幾乎不重視原創。畫面都來自經典中國畫,或者什么畫面賣得好就畫什么,藝人幾乎不會自己去設計畫面,這導致蘇繡面對各種不斷創新的民間藝術品的競爭越來越難占領市場,甚至還被畫家指責侵權。對于年輕人來說,缺乏原創設計能給予的成就感讓他們沒有學習沖動。
張雪目睹了自己的姥姥、奶奶、媽媽,經常繡到深夜。小時候奶奶點著煤油燈深夜趕工,張雪睡的時候她還沒睡,起床的時候她又繼續工作了。“我媽21歲繡金魚時因為每天工作時間太長視力受損,住了四個月醫院,最后落得一個瞳孔大、一個瞳孔小。”張雪回憶說。
雖然薛金娣是公認的蘇繡大師,但兒子張雪上初中時要交5000元還是她管親戚借的。
之前只要有女孩子來工作室學習,母親總是毫無保留地教,甚至管吃管住,真心想把蘇繡傳承下去,但十年間來去很多人,最長的堅持了半年,最短的只做了一天就走人。
蘇繡當時已經被列入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但在鎮湖人心中,從事蘇繡行業仍被普遍認為“沒前途”。
“隨著時代發展,類似客戶需求越來越多,只做守舊的蘇繡題材已經沒法繼續存活,原創性強的蘇繡,老一輩人又不擅長,我們年輕一輩覺得只要能原創,蘇繡還是會大有前途。”
2011年夏天,張雪回到鎮湖,開始系統地跟母親學蘇繡并自學素描,攻讀了蘇州大學的藝術設計碩士。
創新:用頭發1/32粗細的線繡表盤
一開始,大家都不支持他,甚至母親都不太理解自己為何放棄更好的工作不干干這個。有一次鎮湖有刺繡比賽,張雪想報名,有個親戚強烈反對:“你是個男生,別人會想你是不是有病。”
老師同學朋友也大為吃驚,同學們畢業后大多在銀行工作,有人甚至笑話他。朋友們也反對,認為那是沒文化的女孩干的活。
但張雪還是堅持下來了,而且還創新出了“極簡蘇繡”風格。
張雪喜愛古詩詞,喜歡留白的詩意,很自然地走向極簡。最開始,連薛金娣都接受不了這種創新,認為“太簡單了”,無法體現繡工,參賽沒有優勢,也擔心市場上沒人認可。要知道薛金娣作為蘇繡大師,可以把一根絲線拆成128份,用其中的一份線繡金魚尾巴,線細到從側面仔細看才能察覺。
圖說:張雪用頭發1/32粗細的線完成的蘇繡表盤
一些前輩好心地勸告張雪:這個行業需要耐心,不要浮躁,你這些都是花花世界。張雪用一幅創新作品去參展,評委直接告訴他,你這個不是蘇繡。
張雪仍然沒放棄,他繼續探索蘇繡的新道路。傳統蘇繡只繡傳統圖案,他卻把一切有意思的事物都納入蘇繡題材,真人電影《大偵探皮卡丘》上映后,張雪在扇子上繡了一個軟萌的皮卡丘。后來,這把扇子被雷佳音送給了在電影里給皮卡丘配音的瑞恩·雷諾茲。
圖說:張雪在扇子上繡的“皮卡丘”,被雷佳音送給來配音演員瑞恩·雷諾茲
以往大家一想到蘇繡,想到的就是扇子、荷包還有被面。但張雪開發出了蘇繡耳機、蘇繡首飾、蘇繡裝置藝術。刺繡手表則打消了老一代對張雪繡工的質疑,他的作品“刺繡手表”,表盤直徑只有38毫米,在這個微小空間里繡圖案,絲線的粗細是頭發絲的1/32。
這些作品與通常看到的濃墨重彩、占滿畫面的蘇繡作品大為不同,讓人印象深刻。作品發布的多了,張雪的作品有了獨一無二的辨識度,獲得了越來越多人的認可。
2014年至2016年,自稱繡工遠不及母親的張雪,作品連續三年獲江蘇省藝博獎金獎。“我的作品和傳統蘇繡的認知、審美相距很遠。老一代人技術高超,但不重視審美。但我認為,有想象力的作品不需要“炫技”,也能打動評委和觀眾,作品有設計者的思想,才是有生命力的。”
這些作品吸引了很多年輕人的目光,走進千家萬戶。蘇繡也不再寂寞,新穎的作品讓張雪“姑蘇繡郎-張雪”在微博上擁有了23萬粉絲。這些更讓張雪堅定地認為:只有創新才能更好地傳承蘇繡,只有原創才能讓蘇繡的生命力持續下去。
呼吁:保護原創就是保護創新
張雪格外重視原創,只有堅持原創才能研發出越來越多的創新作品,這也是如今蘇繡被年輕人熱捧的重要原因。
如果原創保護做不好,會極大影響行業發展。“老一代知識產權意識淡漠。現在我有時候也會借用名家畫作作為素材,但都是會主動聯系對方要授權。你不尊重知識產權,別人也不尊重你,一些不法商販把機器繡品和手工繡品混著賣的問題,實際上機繡商品比手工繡品粗糙很多,因為機繡的線必須足夠粗,否則機器上下使勁一扯,線就斷了。但老百姓不知道啊,圖便宜就買機繡的,市場被弄亂了,繡工利益受損。”
圖說:張雪用傳統蘇繡技藝完成創新的作品
張雪的蘇繡作品獨特受年輕人熱捧,一些人就開始抄襲他,不少人是直接克隆復制張雪的作品,哪個消費者喜歡就克隆哪個。他們的價格便宜,但質量比張雪差得很遠。
2017年底,張雪開了淘寶店“彌惟刺繡”,運營期間他感受到阿里原創保護平臺在原創保護方面的積極探索和對商家的價值,只要上傳原創作品圖片到平臺,平臺就可以自動檢索侵權內容,使商家可以快速投訴,這些給原創者帶來了非常的便利和保護。
保護原創就是保護創新。張雪認為,原創正需要這樣體系化的保護,版權如何認定,發生了侵權如何維權等,都要有專業的人進行判斷。傳統手工藝人以往是不重視這些的,只有大家都重視起來。這樣才能讓市場重新火起來,讓“鎮湖八千繡娘”的場景重現。
張雪還沒結婚。但他說,如果今后結婚有了孩子,他會引導孩子喜歡上蘇繡,把這門藝術傳承下來,無論他是男是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