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戰略新興產業
國家信息中心
“十三五”以來,在《“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的引領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呈現出規模不斷壯大、重點領域增長強勁、要素高效集聚、創新能力持續提升以及政策環境不斷完善等鮮明特征,充分發揮了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引擎作用。在產業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的同時,也暴露出一些難以回避的問題與挑戰,如產業核心技術能力不足、民營企業及中小企業融資難、新業態發展遇阻、創新人才缺口較大、國際環境復雜多變以及企業出現盲目擴張現象等。下一步,需要繼續加大改革力度,加強各部門協同合作,并采取針對性應對措施,繼續推動產業壯大發展,力爭順利實現既定發展目標。
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取得積極進展
“十三五”以來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質量不斷提升,發展環境不斷優化,產業層次不斷提升,日益成為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領域。
產業規模持續壯大。“十三五”以來,戰略性新興產業總體實現平穩較快發展,增速持續高于經濟總體,穩步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工業方面,2015-2018年全國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速達到10.1%,高于同期規模以上全國總體工業增加值3.8個百分點。2019年上半年,全國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速達到7.7%,高于同期規模以上全國工業總體1.7個百分點。服務業方面,2015-2018年,全國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年均增速達15.7%,高于同期全國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總體 3.7個百分點。2019年1-7月,全國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增速達到 12.2%,高于同期規模以上全國服務業企業總體2.6個百分點。
產業發展信心強勁。國家信息中心“千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企業景氣調查”結果顯示,“十三五”以來,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企業景氣指數始終維持在較為景氣區間以上,企業普遍保持了較為強勁的發展信心,有效支撐了經濟的平穩發展。2018年末,在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環境下,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家信心指數仍高達146.6,處于“十三五”以來較高水平區間,而同期國家統計局調查的整體企業家信心指數僅為121.3。
企業營利能力突出。“十三五”以來,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規模擴張的同時,產業營利能力也同步提升,實現持續健康發展。上市公司數據顯示,2015-2018年,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市公司平均利潤率達到 7.7%,高于上市公司總體(非金融類)1個百分點。2019年以來,在總體經濟利潤狀況不佳的背景下,一季度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市公司利潤率達到8.0%,高于歷史平均值,也持續高于同期上市公司總體(非金融類)利潤率水平。
頭部企業大量涌現。“十三五”以來,戰略性新興產業龍頭企業規模及實力均實現質的提升,有效發揮了對重點產業領域的帶動、示范、引領作用。2018 年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在世界500強榜單中占有27個席位,數量較2015年增加9個。國家信息中心對上市公司數據分析的結果顯示,截至 2018年底,A 股上市公司中共有1515家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占上市公司總體的42.5%,較2015年底提升了1.1個百分點。其中,營收規模達到百億元以上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市企業達到75家,較2015年增加135家,占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市企業總數的比重由2015年的6.5%提升到8.9%,頭部企業規模及質量持續提升的同時,引領帶動作用進一步凸顯。
產業成為投資熱土。“十三五”以來,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全社會資金關注及投入重點。2018 年,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行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8萬億元,2015-2018年,投資額年均增速為9.3%,高于同期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速2.2個百分點。此外,2016-2018年共有359家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在A股融資上市,共募資2193億元,占同期A股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s,首次公開募股)募資總額的42.4%。同期,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獲得風險資本投資額超過1萬億元,約占風險資本總投資額的9成。
國際化發展成效顯著。“十三五”以來,通過雙向開放和融入全球創新體系,戰略性新興產業國際化取得顯著成效。產品出口方面,2015-2018年,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金額年均增長4.5%,高于同期總體1.5個百分點,2018年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金額占出口總額比重達30%,較2015年提升1.2個百分點。國際標準輸出方面,中國已經成為5G標準的主導國家,手機(移動終端)動漫標準成為中國引領世界標準的重要案例,地面數字電視廣播傳輸標準也在走向世界。引入全球創新資源方面,2018年,高技術制造業實際使用外資約為900億元,占實際使用外資總額的10.2%,較2015年提高2.7個百分點。同時,通過收購海外創新型高技術企業,快速提升企業影響力和國際競爭力,如美的收購德國庫卡,中國化工集團公司收購瑞士先正達,上海電氣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收購意大利 AEN(燃氣輪機企業),中航工業收購奧地利未來先進復合材料股份公司以及美國西銳(全球領先小型飛機制造商),騰訊收購 Supercell、Riot 等具有知名產品的國際游戲公司。
重點領域激發新動能
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引領發展。2015-2018年,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重點行業主營業務收入年均增速達12.2%,2018年主營業務收入達7.9萬億元,占戰略性新興產業總體的半壁江山。2015-2018年,電子信息制造業主營業務收入和軟件業業務收入年均增速分別為10.1%和13.6%。集成電路、平板顯示生產能力取得突破性發展,2018年兩者生產規模較“十二五”期末分別提升60.0%和91.1%。2018年,中國手機、計算機、彩電產量分 別達18億部、3億臺及2億臺,產量分別約占全球總產量的90%、90%和70%,均穩居全球首位。產業發展普惠于民,2018年,移動寬帶用戶普及率達93.6%,規模較“十二五”期末提升36.6個百分點;4G用戶數達11.7億戶,較“十二五”期末增長203.1%;光纖接入用戶數達3.68億戶,較“十二五”期末增長206.7% 。
生物產業創新步伐加快。2015-2018年生物產業年均增速為11.5%。2018年,生物產業重點行業主營 業務收入達2.78萬億元,其中,醫藥制造業主營業務收入達2.4萬億元。創新型藥物研發能力較“十二五”期間明顯提升,2018年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審評通過的新藥達106個,包含關黃母顆粒、金蓉顆粒2個新中藥復方制劑,以及9個1類創新藥和67個進口原研藥等。此外,PET-CT等高端醫療器械領域國產化產品實現從無到有,干細胞治療、基因測序等前沿領域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不斷縮小,目前我國自主基因測序能力已居世界第一。
高端裝備與新材料產業亮點紛呈。2018年高端裝備制造與新材料產業重點行業主營業務收入規模分別達1.4萬億元和2985億元,2015-2018年年均增速分別為7.0%和11.1% 。航空裝備實現重大突破,自主研發制造的C919大飛機實現首飛,ARJ21實現商業化運營。以工業機器人為代表的智能制造裝備生產能力與水平快速提升。2018年國內導航產業總體產值近3000億元,較“十二五”期末增加70.9%,其中北斗導航產業總體產值已超830億元。遼寧號航母、蛟龍號深潛器、“造島神器”天鯨號挖泥船均已投入使用,中國海工裝備接單量穩居世界第一。高鐵裝備制造能力和運營能力世界領先,截至2018年底,中國高鐵營業里程達到3萬千米,超過世界高鐵總里程的2/3,位居世界第一。同裝備制造配套的新材料供應和創新能力得到穩步提升,特種輕質合金材料、高溫合金材料、半導體材料、核電裝備材料、動力電池材料、超導材料、金屬3D打印材料等關鍵領域的技術均有所突破,一批新材料重點項目建成投產。
綠色低碳產業成效顯著。2018年,綠色低碳產業重點行業主營業務收入規模達1.8萬億元,2015-2018年年均增速超7%。新能源方面,2018年新能源重點行業主營業務收入達9215億元,較“十二五”期末增長19.6% ;新能源總裝機容量達7.7億千瓦,占全國總裝機容量的40.7% ;光伏發電、風電、核電累計裝機容量分別為1.75億千瓦、1.84億千瓦和0.47億千瓦,裝機量較“十二五”期末分別增長304.4%、40.3%和64.4%;核電機組數量自2015 年底的28臺增至2018年底的44臺,增長57.1%。太陽能、風能發電裝機量穩居全球第一。節能環保方面,2018年節能環保重點行業主營業務收入達7522億元,較“十二五”期末增長11.0%;節能服務產業繼續保持穩定發展,2018年產業總產值達4774億元,同比增長15.1%,較“十二五”期末增長52.7%。新能源汽車方面,2018年產銷量達125.6萬輛,較“十二五”期末增長2.8倍,占全球市場份額的一半以上。
數字創意產業生機勃勃。2018年,數字創意產業重點行業主營業務收入達7152億元,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VR)、增強現實(augmented renlity,AR)、全息顯示、高清顯示等應用范圍快速擴大,大幅提升了創意內容的表現力,催生了一批新的經濟增長點。“十三五”以來,數字出版產業整體收入規模持續增長,2018年收入規模為8330.78億元,較“十二五”期末增長89.2%。2018 年網絡游戲市場規模達2464億元,同比增長4.6%,較“十二五”期末增長71.6%。截至2018年底,網絡文學用戶規模達4.32億人,占網民總體的52.1%,較“十二五”期末增長近1.4億人;手機網絡文學用戶規模達4.1億人,占手機網民的50.2%。2018年中國電影票房突破600億元,較“十二五”期末增長38.4%。
(本文節選自科學出版社出版《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報告2020》)
來源:2020年2月18日期《中國戰略新興產業》
編輯:艾麗
審核:趙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