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產業鋪就增收路 科技創新激發新動能

2019-10-17 17:18:55

金秋時節,行走在天水市麥積區的田間地頭,一行行、一列列蘋果樹,整整齊齊地排列著。樹枝上,掛滿了累累碩果,清甜的果香沁人心脾。

近年來,麥積區堅持“百果齊放、花牛當家”理念,堅持把做大做強“花牛蘋果”產業作為助推脫貧攻堅的重要舉措,打造出以“花牛蘋果”為首的一批知名品牌,讓花牛蘋果成了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支柱性產業。

麥積區花牛蘋果產業的發展,是天水市打造特色優勢產業助農增收的一個縮影。

作為全省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天水市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一號工程”,舉全市之力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通過堅持不懈培育特色富民產業,大力發展“五小”產業、光伏扶貧、電商扶貧,為推動廣大群眾增收致富奔小康奠定了堅實基礎。

天水是我國北方最佳水果、蔬菜生產基地,農特產品質優品繁。基于此,天水市持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成了花牛蘋果、鮮食蜜桃、秦州大櫻桃、清水核桃、麥積葡萄等五大果品生產基地,果品產業呈現出發展速度加快、質量效益提高、品牌帶動作用明顯的良好勢頭。2018年,天水市果品面積達到350萬畝,產量196.9萬噸,較1978年增長113.2倍,產值突破100億元。

天水市堅持川地與山地并進、設施與露地并舉、規模與效益并重的思路,建成了渭河川道區設施蔬菜基地、航天蔬菜基地、城郊“菜籃子”基地、高原夏菜等四大蔬菜種植基地,全市蔬菜產業呈現出面積穩步擴大、質量逐步提升、銷售渠道順暢、效益不斷提高的良好局面。2018年,全市蔬菜播種面積達到135萬畝,總產量380萬噸,較1980年增長61倍,蔬菜標準化生產面積達到103萬畝、設施蔬菜面積達到35萬畝。武山縣創建為國家級蔬菜標準化示范縣、全國蔬菜產業重點縣。

2011年以來,天水市累計減貧118.11萬人,退出貧困村613個,貧困人口由133.15萬人減少到15.04萬人,貧困發生率由43.31%下降到4.87%。通過發展特色產業,村民們蓋上了新房,開上了小轎車,過上了安居樂業的幸福生活。

天水長城開關廠集團有限公司內的亞洲最大的開關設備生產現場

科技創新激發新動能

新中國成立以來,天水市工業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歷程,如今已成為西部重要的工業基地。

天水長城開關廠集團有限公司是我國專業從事輸變電開關設備,集研發、制造、銷售和服務于一體的大型國有控股公司。“1968年從北京遷至天水,1970年正式生產產品,研制和生產出國內第一代移開式高壓交流金屬封閉開關設備。”公司黨委副書記趙竹青介紹道。

50年來,天水長城開關廠歷經早期發展、產品規模化發展、品牌戰略化發展、戰略創新化發展四個階段,走出了一條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的制造之路。

長城開關廠的崛起是天水傳統優勢產業近年來快速發展的一個縮影。作為西北重要的工業城市和國家老工業基地,近年來,天水市經過改革改制、調整結構、科技創新和優化升級,老牌優勢企業重新煥發了勃勃生機,初步形成了以機械制造、電工電器、電子信息、醫藥食品、建筑材料、新型能源六大產業為主導、裝備制造業為主體的工業格局。

目前,天水已形成了以機械制造、電工電器、電子信息為主的裝備制造業集群,在全國同行業中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和市場份額。據介紹,天水各企業生產的集成電路、電子元器件、風動工具、電工電器等60余種工業產品出口50多個國家和地區。

黨的十八大以來,天水市積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搶抓“一帶一路”“中國制造2025”、制造強國、網絡強國等重大機遇,全面實施綠色化、信息化、智能化高質量發展。2018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325.65億元,是1949年全部工業總產值的3564.9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稅17.8億元,是1949年全部工業企業的37711.9倍,占全市稅收收入的64.7%。

創新是發展的永恒動力。天水市始終堅持提升傳統動能與培育新動能相結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和綠色發展崛起,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圍繞一產調結構、二產擴總量、三產強基礎,全市三次產業結構由1949年的93∶1∶6調整為2018年的14∶30.7∶55.3 ,第三產業占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55%,現代產業體系逐步建立,經濟增長新動能正在形成。

天水仙人崖景區

碧水藍天繪出美麗畫卷

時下,走進天水市及各區縣,道路干凈整潔,行人車輛各行其道,井然有序;鄉村綠樹青山,河流清澈……這是天水市久久為功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結出的累累碩果。

天水市地跨長江、黃河兩大流域,年降水量在450-600毫米之間,森林覆蓋率36.45%,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分明,風光秀美,素來就被譽為“隴上小江南”。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天水市歷屆黨委、政府堅持把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做到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特別是近年來,天水市以生態文明建設為統領,以改善環境質量為目標,自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全面靠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責任;落實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加快構建“大環保”工作格局;堅持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下大力氣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三大戰役,有效促進了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通過“藍天”戰役,天水市順利通過國務院“大氣十條”第一階段終期考核,近5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保持在300天以上,今年前8個月空氣質量優良天數231天,居全省前列。通過“碧水”戰役,目前,全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均保持在100%;斷面地表水水質達標率均為100%。通過“凈土”戰役,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36.45%,濕地面積穩定在17.17萬畝,水土流失治理率達到75.32%。

2018年,天水市投資1250萬元,建成“智慧環保”信息化平臺,有效提高了生態環境監管信息化水平;為生態環境部門配備無人機等執法裝備,在全市重點建筑工地安裝視頻監控設備50套,在全市重點企業、污水截流口和垃圾填埋場安裝視頻監控設備20套,在秦州、麥積兩區建成大氣環境質量監測微站點38個,安裝機動車尾氣黑煙檢測設備3套,機動車尾氣遙感監測系統已納入“智慧天水”統籌建設;設立“環保基金”,引導和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環境治理。

全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強化責任落實、形成工作合力……多措并舉推動下,天水生態文明建設工作邁上新臺階。如今的天水,天藍、山綠、水清,繪就了一幅詩意棲居的美麗畫卷。

天水市伏羲廟

文旅融合點亮“詩與遠方”

日前,記者走進修建中的麥積山景區游客服務中心時,一座龐大、壯觀的鋼結構建筑呈現在眼前。工人們正操作著大型施工設備,緊張而有序地忙碌著。

“這一項目距麥積山石窟8公里,概算總投資15億元,預計2020年10月建成運營。”麥積山大景區游客服務中心項目部副經理高曉勇介紹道,建成后的游客服務中心將集游客集散、觀光休憩、文化生態體驗、商業服務、文化演藝于一體,為改善景區內部交通條件、完善公共設施提供有效的硬件支撐。

天水是人文始祖伏羲和女媧的誕生地,有著8000多年的文明史、3000多年的文字記載史和2700多年的建城史,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也是秦文化的發祥地。境內有旅游景區景點228處,其中,以麥積山、伏羲廟為代表的5A級景區1處、4A級景區景點7處。這些豐富的歷史文化旅游資源,為天水市推進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近年來,天水市著眼區域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現狀,立足文化旅游資源富集優勢,提出建設“文化旅游強市”的發展目標,明確將文化旅游作為全市國民經濟首位產業培育打造,加速推進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據統計,2018年天水市文化及相關產業機構數量達到872個,規模以上企業達到28個;全市累計接待游客4219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253.3億元。

為了促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天水市制定全域旅游發展、旅游扶貧工程行動、鄉村旅游發展、智慧文旅建設、引客入天等配套性文件,為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提供了科學引領;創意策劃并實施運營了麥積山滑雪場、街亭溫泉度假村、南山云端田園綜合體等一大批文旅大項目,發揮優勢促進大開發;圍繞“吃、住、行、游、購、娛”旅游核心要素,加快綜合開發麥積山、伏羲廟、大地灣三大景區和特色名鎮、名村等;通過持續不斷舉辦公祭伏羲大典暨中國天水伏羲文化旅游節等活動,打造羲皇故里全球華人尋根祭祖圣地、人文天水絲綢之路歷史文化名城和隴上江南中國西部旅游生態休閑家園三大核心文化旅游品牌;改革景區運行機制,推動重點景區建立“景區管委會+旅游開發公司”運營機制,形成財政投入、社會資本、民營資本多渠道投融資機制,有力促進了文化旅游高質量發展。

關閉
精彩放送